高速铁路车-地宽带无线通信信道建模方法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user_l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高速铁路技术快速发展。到2014年10月26日为止,中国已经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以及运营速度最高的高速铁路网,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约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50%,总里程已经超过12000公里。现在高速列车已经成为旅客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列车安全监测及旅客信息服务等需求的出现,对车地无线通信的稳定性和快速性要求越来越高。然而随着列车时速的不断加快,由于列车高速运行引起的多普勒效应及场景复杂性带来的多径效应严重影响了车地无线通信的质量,传统的窄带GSM-R无法满足数据传输速率的高要求,无法保证在高速环境下的宽带移动通信业务。为解决由列车运行速度大幅提升造成的旅客通信质量大幅下降,列车检测信息不能实时回传等问题,需要搭建基于LTE-R宽带无线专网,通过系列化关键技术彻底解决高速铁路车-地通信问题。建立合理可靠的无线信道模型是进行车地通信系统设计的基础。对于高速铁路车地宽带无线通信信道建模方法的研究,是解决目前车地通信问题非常重要的环节。高铁运行环境复杂、多普勒偏移大、小区切换频繁等问题均给无线信道建模带来很大困难。传统的信道建模方法有确定性建模、统计性建模及半确定性建模,不同的建模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各种建模方法的思路优势,本文对高速铁路车-地通信信道建模方法展开了研究。本文采用了理论建模与实地测量相结合的建模方法。理论上,首先针对高铁环境,采用基于几何随机散射理论的建模方法,对开阔地、山地、城市三种典型场景的场景特点进行分析,分别建立了无线信道模型,又分场景推导了该场景下的AoD概率密度分布和时空相关特性。接下来,分场景对高铁无线信道进行测量并对测量数据做数据处理,根据功率延迟分布曲线拟合路径损耗、阴影衰落因子、多径数、时延等无线信道参数。最后,对自建模型进行仿真和验证。将测量参数与理论模型相结合,建立完整的信道模型,对信道模型进行仿真,从AoD概率密度和时空相关特性两个角度,对开阔地、山地、城市三种场景下的Winner Ⅱ经典模型、自建模型、测量值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所建立的信道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验证,本文所建立的信道模型与测量数据的拟合性更好,更具有效性和准确性。该模型的建立,对于提高车-地无线通信质量,以满足列车安全监测及旅客信息服务等需求;对于提升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性:对于基于LTE-R宽带无线专网的搭建,解决高速铁路车-地通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 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技术的微型加热器在气体传感器、微热量计、气体流量计、红外光源、微小颗粒的收集等领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微加热器具有热量损耗小、加热功率低、工艺流程简单、响应时间短、与CMOS工艺易兼容、容易与其他微电子器件集成等优点。本文是基于MEMS技术设计并制作了一种薄膜式微型微加热器。并用COMSOL有限元分析软件对
学位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简称OCT)结合了光外差及扫描层析成像技术的优点,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无损伤以及可在体检测等优越性,它是从生物组织这
我国现行的《铁路货物装载加固规则》中关于货物转向架合理高度的规定是根据跨装车组通过驼峰而制定的,实际运输中有较大比例的跨装车组不会通过驼峰。若此时的货物转向架合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城市居民的出行提供了新选择。全国几乎每10人中就有1名网约车用户。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出行者角度,探索影响城市居民网约车出行意愿的因素及影响机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