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原有的经济体制与社会体制已不适应当前的发展速度,我国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正在面临经济转型与城市空间重构等变革。在这个变革过程中,由于城市规划、产业转移、服务设施匹配差异、人口迁徙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居民的职住空间随之发生剧烈变化,主要体现为就业地与居住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加大,这导致人们的通勤时间与成本增加,通勤压力不断加大等职住失衡问题。伴随职住失衡问题的还有环境污染问题、交通拥堵压力、住房供给问题等等,极大地降低城市的宜居质量与生活品质。而交通系统是连接人群就业地与居住地的重要纽带与通勤方式,其中轨道交通已成为大城市以及超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主骨架。根据相关研究显示,轨道交通对解决路面交通拥堵问题、与职住空间匹配协同发展极具重要性。那么,本文从轨道交通角度出发,探讨重庆市主城区的职住平衡分布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对于解决职住平衡问题亦是重要的探索思路。
本文以西部超大城市——重庆市为例。首先,基于核密度型两步移动搜索法与职住门槛值等方法探索了重庆市主城区1号线与3号线轨道沿线区域的职住平衡特征,利用GIS技术将就业可达性数值呈现从街道到区域层面的空间可视化,并对问卷调研数据进行时间、距离与行政三大门槛值分析。其次,通过问卷调研与实地走访获取轨道沿线人群的通勤数据以及土地利用数据,进一步挖掘职住通勤的影响因素,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挖掘微观层面的个体属性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平均通勤时间深入分析,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宏观层面环境属性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轨道沿线区域环境可达性评估体系,最后基于分析结果得出相关优化建议,如优化空间发展、完善就业匹配、加强居住引导以及改善通勤条件等。
主要结论如下:从整体角度而言,重庆市轨道交通沿线区域职住平衡性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但依然存在过度通勤的轨道交通使用者,这说明重庆市主城区存在职住失衡问题以及轨道交通通勤服务亟待完善。在就业可达性分析中,重庆市主城区存在就业机会错配问题,虽然产业组团(就业中心)职住平衡性好,就业机会丰富,但与其他地区的适龄就业人口并未形成良性互动,部分街道就业自足性较差。在区位差异上,中心城区的职住平衡性优于主城区边缘。主城区边缘人口居住分散,区域地块面积大,往返于中心城区与主城区边缘的就业者依然存在。从研究人群角度看,居住者的职住平衡度高于就业者,女性的职住平衡性优于男性,已婚者优于未婚者等等。在线路对比上,轻轨1号线的职住平衡性优于轻轨3号线。这说明需要优化轨道交通的设计思路、居住就业引导以及周边设施配套。
本文以西部超大城市——重庆市为例。首先,基于核密度型两步移动搜索法与职住门槛值等方法探索了重庆市主城区1号线与3号线轨道沿线区域的职住平衡特征,利用GIS技术将就业可达性数值呈现从街道到区域层面的空间可视化,并对问卷调研数据进行时间、距离与行政三大门槛值分析。其次,通过问卷调研与实地走访获取轨道沿线人群的通勤数据以及土地利用数据,进一步挖掘职住通勤的影响因素,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挖掘微观层面的个体属性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平均通勤时间深入分析,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宏观层面环境属性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轨道沿线区域环境可达性评估体系,最后基于分析结果得出相关优化建议,如优化空间发展、完善就业匹配、加强居住引导以及改善通勤条件等。
主要结论如下:从整体角度而言,重庆市轨道交通沿线区域职住平衡性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但依然存在过度通勤的轨道交通使用者,这说明重庆市主城区存在职住失衡问题以及轨道交通通勤服务亟待完善。在就业可达性分析中,重庆市主城区存在就业机会错配问题,虽然产业组团(就业中心)职住平衡性好,就业机会丰富,但与其他地区的适龄就业人口并未形成良性互动,部分街道就业自足性较差。在区位差异上,中心城区的职住平衡性优于主城区边缘。主城区边缘人口居住分散,区域地块面积大,往返于中心城区与主城区边缘的就业者依然存在。从研究人群角度看,居住者的职住平衡度高于就业者,女性的职住平衡性优于男性,已婚者优于未婚者等等。在线路对比上,轻轨1号线的职住平衡性优于轻轨3号线。这说明需要优化轨道交通的设计思路、居住就业引导以及周边设施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