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迈耶的痴梦》中女性人物的塑造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e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拉德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为重要的英语作家之一。长期以来,康拉德被评论家们视作“以男性为中心”的作家;其塑造的女性形象引来诸多争议。许多评论家甚至毫不犹豫地认定康拉德是一个厌女者。本文将以此为主题,考察其第一部作品——《阿尔迈耶的痴梦》——中的女性人物并由此得出结论:康拉德并非厌女者。本文还通过研究《阿尔迈耶的痴梦》中的女性人物来深入探讨康拉德的女性观。康拉德是一个有着特殊生活经历的作家。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随后二十多年的海上生活使他很少接触女性。因此,他作品中的女性要么少言寡语,要么野蛮粗鲁,都被蒙上神秘面纱。一些评论家们据此认为他对女性存在恐惧心理,并片面夸大他的母亲的死亡给他造成的影响,由此得出他是“厌女者”的结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本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康拉德及其作品的文献综述,系统地概括了国内外文学界关于康拉德及《阿尔迈耶的痴梦》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分成三章。第一章介绍了康拉德的生活经历以及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位女性。这三位女性对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创作起了重要影响作用。第二章着重分析《阿尔迈耶的痴梦》中的女性人物:尼娜、阿尔迈耶夫人及塔米娜,并分别从道德、精神和政治层面考察了她们在作品中的作用。相比于软弱且自私的男性人物,这些女性人物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实现了道德和精神上的胜利。第三章主要针对一些评论家们关于康拉德是“厌女者”的说法展开讨论。笔者仔细考察康拉德的生平记载文献,并结合对小说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得出结论:康拉德对女性并没有任何恐惧或憎恨心理。他对女性人物的塑造旨在反映他对一些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思考。康拉德的个人经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女性人物塑造,但由此得出结论认为他是一个厌女者,这是不公平的。在他的作品中,女性角色通常站在白人男性的道德对立面,对于她们勇敢地追求真爱并忠贞于爱,康拉德表达了深切的敬意。女性在其作品中主要是以“他者”的形象出现,这与康拉德自身的经历相关。作为一个生活在英国社会的波兰人,康拉德十分理解“他者”的含义,所以他能清楚地认识到男性的道德缺陷并通过这些女性角色表达他对社会、对政治生活的一些独特看法。康拉德并没有恐惧女性,也没有仇恨女性;如果他真的对女性有一些特殊的感情,那一定是出于对女性“他者”特性的敬畏和认同。正是这些美丽多情,聪慧坚贞的美好女性丰富了康拉德的作品,赋予了其作品强大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骨唾液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是细胞外基质中的一种高度糖基化、硫酸化和磷酸化的酸性糖蛋白,其组织分布具有局限性,仅存在矿化组织如骨、牙齿和钙化的软骨与骨间的界面,主
一般认为,就巢会降低产蛋性能,但也存在相反的结论。本试验收集300日龄宁都三黄鸡的产蛋和就巢性状,以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大量研究表明,催乳素是禽类就巢起始和维持的关
敦煌悬泉置发现的《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被定名为《四时月令诏条》,其释文现已发表。由于书写其内容的泥墙墙壁破碎严重,致使其中部分文字无法修复和释读。
体育舞蹈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融体育、艺术、娱乐于一身,对提高身体的机能、形体姿态、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等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人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独到之处,同时也以
<正>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时,经济几近崩溃边缘。然而令人惊奇的是,经过短短的十年就恢复到战前水平,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规模超过联邦德国
期刊
依恋是儿童内在的心理安全需求,安全型依恋的形成有助于其发展。父母抚养质量、儿童自身特点和家庭与社会环境均对依恋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为提高依恋质量,构建良好的依
金融泡沫和经济危机历史悠久,美国建国之前就有金融危机。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美国政府干预经济视实际需要而定,更多是实际问题而非理论问题。此次金融危机与历史上的
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即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笔者是在意识到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共同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的,针对当前
换热器作为一种传热设备,被广泛地应用于炼油、化工、轻工、制药及城市的集中供暖等领域,是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设备。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高效换热器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其
通过对明清以来张掖地方志《重刊甘镇志》、《甘州府志》、《山丹县志》、《创修民乐县志》、《东乐县志》、《创修临泽县志》、《新纂高台县志》、《新修张掖县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