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微量物质检测的磁性纳米材料生物传感器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传感器的开发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六十年代科学家首次提出葡萄糖酶电极概念并研制开发了第一代酶生物传感器。在往后的五十余年间,生物传感器研究领域百花齐放,开发了基于不同生物识别元件、信号转换方式和检测技术的各类生物传感器。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微纳技术特别是新兴纳米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生物传感器相关研究开启了新纪元。磁性纳米材料作为一类新型的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大比表面积和超顺磁性等特点,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易于进行表面修饰。将其应用于生物传感器开发可以有效提高生物传感器的样品处理效率和检测灵敏度,此外利用外加磁场实现材料循环利用可有效降低使用成本和环境污染风险,为生物传感器在实际商业化应用中的发展开辟广阔前景。本课题综合利用纳米合成技术、无机化学技术和分析化学技术等科学技术手段,探索了相关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构建了相关生物传感器系统,结合电化学阻抗谱检测技术、荧光检测技术和比色检测技术这三种常用的生物传感信号检测技术,实现了对相关微量物质的识别分析,拓展了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场景。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磁性纳米材料阻抗生物传感器用于微量转基因蛋白Cry1Ab检测。采用具有高特异性和亲和性的核酸适配体代替传统抗体作为转基因蛋白Cry1Ab的生物识别元件并将其修饰于磁性纳米颗粒表面,设计并加工了新型圆盘微电极和微流通池体系,构建微流控分析系统实现对样品中微量转基因蛋白的快速、高灵敏检测。为使所构建的微流控分析系统对Cry1Ab蛋白具有最佳检测性能,对检测系统分析参数进行了优化,其最优溶剂体系为0.01 M甘露醇,最优检测频率为358.3 Hz。最终所实现的对Cry1Ab蛋白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0.2 n M,线性相关性为0.92,检测限为0.015 n M。使用四种不同的转基因蛋白(Cry1Ab,Cry1Aa,Cry1Ac和Cry1B)评估该新型微流控阻抗传感方法的特异性。在同等浓度条件下,该传感方法对目标物Cry1Ab蛋白的阻抗响应明显高于其他三种非特异性同源蛋白。使用该分析系统分别对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水稻、非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水稻经处理后的上清液样品进行阻抗测试,记录其在最优频率358.3 Hz下的阻抗响应情况。Cry1Ab蛋白阳性的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水稻样品的阻抗响应信号明显高于Cry1Ab蛋白阴性的非转基因作物样品。使用标准ELISA检测方法与微流控阻抗分析系统进行对比,二者检测结果之间的误差在8%以内。此外,在信号检测频率为358.3 Hz时,经过25次再生过程的电极芯片产生的阻抗信号相对标准偏差RSD仅为1.38%。(2)构建了磁性纳米材料荧光生物传感器用于微量汞离子检测。使用富含T碱基并连有荧光标记物的核酸适配体作为生物识别元件,并针对目前碳纳米管材料制备使用成本偏高的问题,提出一种低成本的磁性竹节状碳纳米管BMCNTs合成方法并利用其作为换能器实现生物识别信号的转换,借助换能器的可磁分离及可循环使用特性,最终实现对水体中微量重金属元素汞的检测。通过SEM和TEM等技术手段表征本研究所合成竹节状碳纳米管的结构和元素。结果表明,该碳纳米管长度可达微米级,平均直径约为100 nm,镍纳米颗粒封装在石墨相碳层以及碳管的顶端中。将浓度范围为0.05~20μM的汞离子加入至ss DNA/BMCNTs检测体系中,通过汞离子浓度梯度检测评估本研究所构建的基于FRET原理的ss DNA/BMCNTs检测系统的灵敏度。荧光检测结果表明,FAM标记的ss DNA探针的荧光发射特性对浓度在纳摩尔级别的汞离子具有较好的灵敏度。随着汞离子浓度的增加,其荧光发射强度也逐渐增加(λex/λem=480/520 nm)。当汞离子浓度高于10 n M时,其强度增加速率逐渐减低,此现象可归因于ss DNA与汞离子的相互作用趋于饱和。当汞离子浓度范围为0.05~1μM时,本研究所构建的ss DNA/BMCNTs检测系统的荧光强度与汞离子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测限为0.02μM,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关于饮用水中汞含量应低于0.03μM的规定。使用该检测系统对浓度为50μM的各类重金属离子分别进行特异性测试。在非目标物重金属离子浓度10倍于汞离子浓度的条件下,其引起的荧光强度增长依然明显低于汞离子引起的荧光强度增长。此结果说明在所有测试的重金属离子中,仅有汞离子能显著引起体系荧光恢复,这是由于汞离子诱导ss DNA产生碱基错配从而使ss DNA从BMCNTs表面脱离,阻碍了FAM荧光标签与BMCNTs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同时本研究构建的检测系统对于实际水体中汞离子含量检测水平与标准方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相比,具有很好的准确度。此外,本研究合成BMCNTs的材料成本仅为0.95$/g,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本研究所构建的检测系统与目前已报道的部分基于FRET原理的检测手段相比,具有接近的检测灵敏度,但只有本研究构建的检测体系由于BMCNTs可磁分离的性质从而可循环再利用,经过十次再生循环,其加入特定浓度汞离子后的荧光恢复强度波动范围为95.2~106.5%,相对标准偏差在5%以内。(3)构建了磁性纳米材料比色生物传感器用于微量葡萄糖检测。以事先合成的普鲁士蓝纳米立方体作为模板前驱体,在惰性气体氛围下通过两步高温原位转化形成由介孔石墨碳有序立方框架和均匀分散的核壳型Fe/Fe3C@N-C纳米粒子两部分组成的Fe/N/C磁性纳米立方体。通过SEM、TEM和XRD等技术手段对材料形貌和元素进行表征,证明该合成方法是可靠的。Fe/N/C MNCs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通过在H2O2存在条件下催化显色底物ABTS的反应进行评估。当H2O2存在时,Fe/N/C MNCs可以催化ABTS反应生成蓝绿色产物;当没有Fe/N/C MNCs或H2O2时,ABTS不发生显色反应;使用Fe/N/C MNCs溶液的上清液同样无法催化ABTS反应生成蓝绿色产物。证实了本研究所制备的Fe/N/C MNCs具有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Fe/N/C MNCs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依赖于反应的p H和温度等条件。Fe/N/C MNCs的催化活性受p H值变化影响较大,在p H值为4时活性最高。Fe/N/C MNCs的催化活性在反应温度为50℃时较高,此后随温度上升,其催化活性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高于80%的水平。在优化条件下,通过向反应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H2O2和葡萄糖,催化反应后测试反应体系在420 nm处的紫外可见吸光度,测试结果表明反应体系吸光度和H2O2或葡萄糖浓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相关性。通过使用麦芽糖、蔗糖、木糖、乳糖、半乳糖、果糖和空白对照验证所构建传感方法的特异性,当对照组样品的浓度为葡萄糖的十倍时,仍然可以通过反应体系的颜色变化深浅进行区分。此外经过十次再生循环,Fe/N/C MNCs的过氧化物模拟酶相对活力依然可以保持在95%左右。
其他文献
针对不同的DNA损伤类型,细胞具有不同的修复途径。除同源重组外,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参与了 DNA双链断裂的修复过程。然而由于缺乏精确的模板,NHEJ被认为是一种易错的修复途径。X-家族DNA聚合酶Polμ缺乏校对功能,具有较低的延伸保真性,在NHEJ途径中参与了损伤DNA末端缺口的填补过程。研究表明Polμ可以和DNA连接酶协同工作,对模板T进行dGTP的错误掺入,并直接完成错配产物的连接
铝毒是酸性土壤上限制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而酸性土壤占全世界潜在耕地的50%左右。番茄是全世界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并且对酸、铝非常敏感,阐明其对酸铝胁迫的响应机制及转录调控机制,不仅可揭示植物酸铝毒害机制,而且为遗传改良和培育番茄耐酸铝新品种提供了基础。本研究通过番茄耐酸铝能力筛选和RNA-Seq,鉴定了番茄根尖早期铝胁迫响应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2个番茄NAC家族成员NAC063和N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虽然土壤中磷的全量并不低,但极大部分磷是被固定的,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无机磷的有效性很低。当无机磷肥施入土壤中时,其有效性很快因土壤中的固定作用或微生物的活动而降低,且用于生产磷肥的天然磷矿为不可再生资源,供应是有限的。植物适应低磷胁迫的常见策略之一是重塑根系构型,主要是抑制主根的伸长,这被认为可以促进对富含磷资源的表层土中的磷的获取。然而参与低磷信号转导调
仔猪在断奶过程中肠道发生了显著的氧化应激,这是导致肠屏障损伤的重要原因,如何缓解断奶仔猪氧化应激已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能量对肠上皮细胞更新和正常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而能量产生过程中伴随着线粒体的氧化呼吸链活性氧(ROS)的产生。线粒体作为细胞能量工厂,不仅是活性氧产生的主要场所,而且也是活性氧攻击的重要靶点。为了使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细胞形成了 一种精细的自我保护机制,即在功能损伤的线
非热等离子体(nonthermal plasma,NTP)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食品加工技术,可应用于不同的食品体系中。该技术具有低温的特点,可加工热敏食品,并能够改善食品特性。非热等离子体具有显著的杀菌效果,同时能很好地保留食品的物化特性、感官和营养品质。非热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粒子是其有效杀灭食品中腐败菌和致病菌的主要因素。由于上述非热等离子体的优点,且目前应用非热等离子体处理热敏食品(如油莎豆)的研究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普遍和最原始的组织形式,几乎影响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本文从社会经济理论出发,结合中国传统社会和大家庭的历史特征,考察传统大家庭制度下家庭公共物品问题以及家庭成员的搭便车行为。首先,本文通过历史分析深入考察传统大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之间利益冲突的前因和后果。由于感情等原因产生的平均分配的理想和由于年龄、经验等引起的差别待遇会导致兄弟之间存在潜在的经济利益和感情上的冲突,当
4-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HDMF)是经由碳水化合物途径生成的典型芳香产物,赋予果实以焦糖芳香,是草莓果实的特征芳香组分。在草莓果实中,催化呋喃酮合成的关键酶——醌氧化还原酶(FaQR)已获得鉴别,然而在呋喃酮的生物合成研究中,合成途径FaQR或其他关键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对草莓AP2/ERF家族进行筛选获得一个正向调控呋喃酮合成的ERF转录因子;同时以FaQR启
在配子受精后,表观遗传上不同的亲本基因组向全能性方向重编程,随后启动合子基因组激活(ZGA)事件。在小鼠中,ZGA在2-细胞(2C)时期达到峰值,其特征是激活例如Zscan4簇等2-细胞特异性基因和内源性逆转录病毒MERVL的转录。ZGA事件后,细胞的分化潜能逐渐受到限制,全能性的分子特征曾被认为是合子和最早期卵裂胚胎所独有的。小鼠胚胎干细胞(ESC)来源于囊胚时期的内细胞团,因其具有能够发育成所
甘泉学派是中晚明与阳明心学分庭抗礼的存在。两家虽然学术宗旨相异,但并非泾渭分明。不论是在阳明后学还是在甘泉后学中,一直有主张融通的声音。本文即以甘泉后学中“调和派”代表人物蔡汝楠为核心,具体分析其理学思想,以及他在两家相争相辩的氛围下,为调和王、湛思想所作的尝试与努力。由此,以期对蔡汝楠的理学思想有较为准确的把握。以往学界对甘泉初代弟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吕怀、何迁、洪垣、唐枢为代表的甘泉学派“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