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哲学是对现实政治社会的价值追问和应然性判断,是对现实政治生活正当性与否的学理解析和理性评判,政治哲学为现实政治社会“应当是什么”提供了理论基础与价值导向。本文在政治哲学视域中,完成了对自由、政治自由、自由主义政治自由、马克思主义政治自由的理论探源、内涵剖析、属性界定、价值反思。同时,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新趋向,充分挖掘政治自由的社会功能,致力于为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与社会矛盾凸显期的当代中国构建一种既严肃又活波、既有序又生动的政治生活面貌。政治自由的重要属性是“社会—个体互构”性。“社会-个体互构”,即作为“人的集合体”的社会与个体的互动、互助、同生共存,摈弃了“社会单构”或“个体单构”。在政治自由的范畴中,社会规范性的充分发挥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弘扬平分秋色,缺一不可。“社会—个体互构”既确立了公民的权利,又道明了公民的责任;既确立了社会共同体的义务,也弘扬了社会共同体的主体性;既讲自由,也讲道德与法治;既确认权利,也制衡权力,由此必将大力推进中国政治发展的步伐。马克思主义“共同体—个体互构”范式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对“社会—个体互构”范式的发展。马克思的政治自由观以其“共同体—个体互构”范式为平台,强调人的“共同体”属性,呼唤人的“主体性”,阐明共同体的有机性,并由此指出实现政治自由归根到底取决于处于共同体中的能动的人。马克思政治自由观的“共同体—个体互构”范式要求我们彰显公民和党员的主体地位;要健全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强化公民社会的建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社会主义政治自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自由务必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政治行为三维入手,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完善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政治行为建设,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