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居民的储蓄额也在逐年增加,并且储蓄额占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在持续增加,出现了中国居民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现象,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对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新时代下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经济改革逐步迈入深水区,未来经济发展可能存在较多不确定性,这时居民对利率等经济变量产生的前瞻性预期,在居民决策过程中的发挥作用不可忽视。因而,探究居民利率预期对储蓄行为的影响几何?如何进一步优化居民储蓄结构,刺激居民消费,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储蓄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主要包括绝对收入理论、相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永久收入理论和预防性储蓄理论。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储蓄相关文献,分析了影响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并基于本文研究视角重点描述了利率预期对储蓄的影响。并进一步描述了储蓄对宏观经济产生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机制。随后本文再从中国现实情况出发,描述了储蓄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居民家庭储蓄的典型化事实。中国居民储蓄现实状况体现居民的储蓄额和储蓄率在持续不断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和经济体制转型期发展不稳定等因素造成的。最后本文借鉴了拉姆齐模型和欧拉动态方程,构建了居民当期储蓄与未来预期利率的理论模型。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居民利率预期影响储蓄的机理,利率预期可能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用共同作用于居民储蓄。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利用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CHFS)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论文运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分别实证检验了利率预期对居民是否参与储蓄和储蓄比率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居民利率预期对其是否参与储蓄和储蓄比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表明居民利率预期主要呈现收入效应;第二,利率预期对储蓄的影响具有区域性差异,利率预期对城镇居民储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农村居民储蓄影响不显著;第三,在运用工具变量法对实证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进行处理之后,利率预期对居民是否参与储蓄和储蓄比率影响的显著性水平和系数均有大幅提升;最后,论文提出政府加强预期管理,不断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