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是一个城市乃至整个区域稳定进步的基础。近年来,诸多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得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间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开展二者之间关系研究刻不容缓。城市群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形式,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从城市群的角度探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基于2000-2015年面板数据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进行定量研究。首先,根据指标选择原则和研究区实际情况,建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测度研究区16年31个城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其次,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研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整体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类型、阶段和时空特征。最后,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面板数据模型进一步研究城镇化对生态环境作用规律,得到如下结论:(1)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水平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呈“品”字型向外递减。省会城市辐射能力逐年增强,城市间联系增加,并且形成多节点、多中心的多极化发展格局。多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前五年有提高,后五年基本保持稳定。生态环境质量环鄱阳湖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质量形成以武汉市为中心向外逐渐升高的“中心-外围”模式。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二元特征,前五年东部>西部,后十年北部>南部。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幅度较为平稳。(2)2000-2015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存在空间不均衡性和空间异质性。耦合度在四年间呈现“阶梯式”格局,即东南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协调度呈现品字状的空间格局,由省会城市向外逐渐递减。要逐渐减小甚至消除长江中游城市群东南-西北、中心-外围的差距,必须要充分发挥其3个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使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整体趋于协调。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程度不断加强,两系统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城市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的集聚类型是不断变化的,从十几年的变化可以看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在逐步缩小,空间格局逐步明晰。(3)长江中游城市群及其四个子城市群的生态环境随城镇化提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非对称倒U形曲线趋势。武汉城市圈倒U型曲线的拐点对应的城镇化率在四个子区域最高,武汉城市圈在制定区域规划时可以有较高的城镇化率,来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武汉、鄂州和黄石等城市2015年已达到这一转折点,这些城市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水平两方面的改善对研究区生态环境有促进作用。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因子中的城镇化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强,城镇化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表现为武汉城市圈>襄荆宜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长沙、鄂州、黄石、宜昌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随着城镇化率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武汉市城镇化率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