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负荷是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负荷因素,它会对学生的身心反应产生不同的影响,对课堂效率的提高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心理负荷的合理把握也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心理负荷的概念、体育课心理负荷研究的现状、体育课心理负荷的测量与评价等进行了概述。接着在研究过程中运用青岛大学徐明欣教授的《体育课心理负荷自评量表》和《学生自评题目》,并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统计分析法和多级估量法等多种方法对哈尔滨市5所高校大一、大二两个年级不同专项、不同性别的学生的心理负荷进行了调查、分析与研究,以此为我省高校体育教师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及时掌握并调节学生的心理负荷、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以及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提供运动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对哈尔滨市5所高校学生的心理负荷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学科性质的高校体育课中学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师范类院校学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较高,医学类院校学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偏低;高校学生对统计学R型因子分析确立的9项心理负荷影响因素的承受度不同,对考试标准心理激励度的承受度最大,对生理负荷承受度最小。2、不同专项课学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不同,其中武术专项课学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最高,篮球专项课学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最低;在同一专项中,男、女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不同,其中只有在健美操专项中女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大于男生,而在其他5个专项中都低于男生。3、从体育课的全课来看,女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明显低于男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同一性别学生在不同专项体育课中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不同,其中男生在篮球专项课上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最高,在健美操专项课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最低,女生在健美操专项课上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最高,在篮球课上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最低。4、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不同,高年级学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对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力。5、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学生对生理负荷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承受能力,更能反映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