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金属一般以天然浓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但由于人类对重金属的开采、冶炼、加工及商业制造活动日益增多,造成不少重金属如铅、汞、镉、钴等进入大气、水、土壤环境,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各种化学状态或化学形态存在的重金属,在进入环境或生态系统后就会存留、积累和迁移,造成危害。如随废水排出的重金属,即使浓度小,也可在藻类和底泥中积累,被鱼和贝的体表吸附,产生食物链浓缩,从而造成公害。地下水除铁除锰已研究多年,大都是通过生物过滤工艺去除,而本课题倾向于用化学药剂去除,过程速率比较快是其优点。本课题基于花垣县地表水中锰,铅,锌的污染,拟在实验室中做烧杯杯罐实验,以以上重金属离子浓度和水中浊度为测量指标,研究PAC(聚合氯化铝)、PFS(聚合硫酸铁)、氯化铝、氯化铁、明矾等混凝剂以及Na2S试剂的实际应用情况。高岭土作为模拟水样中浊度而投加,对于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有增益效果,参考以前有不少学者对高岭土有过不少研究,高岭土又可理解为水样中的助凝剂。浊度的去除方面,PAC和明矾的效果强于其他混凝剂,PFS和其他铁盐去除率略低1NTU左右,且处理后水样色度较高一点。重金属离子去除过程中若不加硫化钠,而只在pH值为6~9范围内加混凝剂,基本没有效果,去除率仅在10%~20%左右。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混凝实验影响因素大小分别为混凝剂投量,pH值,水温,硫化钠投量。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锌,锰,铅单独及综合去除效果。通过PDA动态监测实验获得了絮体开始形成的时间,根据PDA曲线来分析絮凝体粒径随混凝时间的变化趋势,从而确定最佳絮凝体出现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