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局灶性心房颤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房颤,局灶性房颤发生的关键部位以左房的肺静脉口及入口内1—4mm处发生率最高,占90%以上。正常肺静脉的心肌细胞排列是高度变异的,这种复杂的排列方式和较多的纤维组织可能是肺静脉成为局灶性房颤发生的关键部位的原因。多个研究表明利用射频消融技术治疗房颤是可行的。但目前尚无一种可靠的提示局灶性房颤的临床线索;尚无一种诱发率高重复性好的诱发方案;肺静脉内消融可能导致肺静脉狭窄,使得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存在很大困难。新近研究表明如局灶性房颤的起源部位已确定在肺静脉,可不必再行进一步的标测,而直接将四个(或某个)肺静脉口与左房的其他部分进行电学隔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也有研究表明肺静脉的激动传导常存在时序性。消融最早激动点就能起到治疗作用。我们通过对肺静脉组织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分析肺静脉电生理与组织学的联系,探讨局灶性房颤的机制,指导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我们的研究发现(1).犬肺静脉心肌袖的排列方式主要是平行与肺静脉长轴或环肺静脉排列,心肌袖之间有较多的纤维组织;肺静脉的心肌袖多位于肺静脉壁的外侧,心肌袖与肺静脉中层平滑肌细胞被一层纤维组织隔开。上肺静脉的心肌袖厚于下肺静脉;心肌袖的厚度在个研究部位不同,上肺静脉的心肌袖在肺静脉下壁明显较其他时间点厚;下肺静脉的心肌袖在肺静脉上壁明显较其他时间点厚。(2).在犬的肺静脉-心房交界处心肌细胞的覆盖率是不同的,心肌细胞绝大多数分布于肺静脉的全部周长上,而且在大多数的肺静脉近端心肌纤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维的排列是无序的c在四个不同的位置上可以标侧到肺静脉电位的比率上肺 静脉高于下肺静脉;肺静脉的电覆盖率均低于心肌细胞的覆盖率。(3).肺静 脉近端的ERP短于心房的ERP,随刺激频率的加快,肺静脉和心房的ERP均缩 短,但肺静脉的有效不应期仍短于心房。房颤的诱发率在各研究部位不同, 上肺静脉房颤的诱发率明显高于下肺静脉(61% VS 22%):房颤持续时间各肺 静脉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4).心房-肺静脉的传导时间在各研究部 位不同,肺静脉到左房的传导时间下肺静脉明显长于上肺静脉(PO.0①。期 前刺激时,犬的肺静脉心肌袖具有心房肌细胞的传导特性。S。到上肺静脉记 录部位(刊的传导时间明显小于到下肺静脉的传导时间(P<0.0幻,但上肺静 脉记录部位传导时间的变异明显大于下肺静脉(P<0.05)。(5).在肺静脉远端 周长上下两个点进行刺激时,最早激动点在钟表盘四个不同位置的分布呈均 态分布。在同一肺静脉不同位置刺激时最早激动点在肺静脉日一致的犬的比 例占20%左右。仰.消融最早激动点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①消融最早激动点 后,最早激动点电位消夫,其余各记录点电位及激动顺序未发生变化;②消 融最早激动点后,最早激动点电位消失,其余各记录点电位存在且激动顺序 发生变化。③梢融最早激动点后,最早激动点电位消夫,其余各记录点电位 也消失。(7).消融上肺静脉所需的点数明显多于下肺静脉(P<0.05)。消融后, 房颤的诱发率在最早激动点消融组高于环形消融组(60% VS 14%),房颤持续 时问也是最早激动扒e融组高于环形消融组(V0.帖)。与消融前相比,消融 后即刻的房颤诱发率和房颤持续时间均显著性减少(火0.05)。(幻.我科临床 资料也说明局灶性房颤多起源于双上肺静脉;点消融可以治疗部分局灶性房 颤,但最早激动点消融的效果不如环形消融电隔离;局灶性房颤也可能会引 起心房增大,存在电和解剖的重构。我们得出结论:1.肺静脉的心肌袖的分 布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上肺静脉的心肌袖厚于下肺静脉:上肺静脉的下部 和下肺静脉的上部心肌袖最厚;肺静脉心肌细胞的排列紊乱,纤维组织较多。 肺静脉具有各向异性传导的组织学基础。2.绝大多数犬的肺静脉近端心肌细 胞覆盖肺静脉的全部周长,在肺静脉周长上可以标侧到肺静脉电位的比率低 3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干心肌细胞的覆盖率。3.肺静脉的ERP短于心房的ERP,上肺静脉的房颤的诱 发率高于下肺静脉;在各研究点房颤持续时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说明ERP 不是影响房颤的唯一因素。4.肺静脉到左房的传导时间上肺静脉短于下肺静 脉,期前刺激时,肺静脉的传导具有心房肌细胞的传导特性,上肺静脉传导 的变异较大。这可能是局灶性房颤的另一个机制。5.程序刺激可诱发房颤, 肺静脉具有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