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兼论部分种的微形态学和花器官发生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3884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次对11种芋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6种芋属植物的微形态学和花叶芋的花器官发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11种芋属植物在形态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但由于这些形态性状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存在着较大的可塑性,因而用这些形态特征来区分很少开花的芋属植物时,有时是困难的。   2.6种芋属植物叶表面的电镜扫描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叶片表面纹饰、表皮细胞的附属特征、气孔特征、保卫细胞两极是否“T”型加厚等方面。6种芋属植物叶片的电镜扫描特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芋属的系统学资料,这些资料无论是对该属的分类,还是探讨其系统地位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3.基于对芋属ITS序列的分析,得到如下分析结果:芋属植物ITS区序列长度为688~747bp,其中278个变异位点,所占比例为35.19﹪,信息位点达136个,占整个ITS序列的17.22﹪,表明应用进化速率较快、有着丰富的变异位点和信息位点的ITS序列来探讨芋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是可行的。外类群海芋与内类群芋属植物的G+C含量相差不到1﹪,说明海芋属和芋属是两个亲缘关系较近的类群,选择海芋作为芋属植物的外类群是合适的。   4.花叶芋的花原基在花序轴上螺旋状向顶发生,分区分化,上部的突起发育为雄花原基,下部的突起发育成雌花原基。雄蕊初生原基3~4枚,轮状同时发生,初生原基二裂形成6或8枚次生雄蕊原基,部分次生雄蕊原基融合,最终发育形成6~8枚雄蕊;花药的分化先于花丝;雄蕊合生成雄蕊柱。心皮原基3~4枚,呈一轮同时发生,为合生心皮。缢缩部位的花原基为停滞发育的雄花。花叶芋的花器官发生研究,不仅使我们看到了该种花器官发生的动态过程及与天南星科其它种(特别是雌雄花序间具两性花的物种)的差异,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我们对被子植物花部结构多样性的认识。   5.发现芋属1新种,新种被命名为云南芋。其鉴定特征为叶片终生具5~9对紫色大斑块,中性花序具白毛,无附属器等,与其它芋属植物有明显区别。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近年来,随着对受控核聚变、等离子体诊断、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宇宙射线源以及天文和地球物理等问题的深入研究,等离子体环境下原子、分子和离子的结构与光谱性质已经成为当
本文利用理论分析、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基于不同扫描面形状和不等间距扫描的平面波综合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应用于近场天线测量中。文中主要工作如下:  
用氯仿/甲醇/水(2:2:1.8,v/v/v)溶液抽提法对经不同环境温度(4℃,25℃,38℃)下驯化过的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和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的心脏、肝脏、
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是一种向日葵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在干旱、盐碱、严寒等恶劣环境下生长,在国内外被广泛种植。菊芋块茎中富含菊糖,菊糖是一种多聚果糖,有多种生理功能,目前被广泛应用到药业及食品工业中。利用悬浮细胞培养提高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产量,是生产某些代谢产物的新方法。本试验以菊芋块茎为材料,诱导出块茎的愈伤组织,进而建立了菊芋块茎悬浮细胞系,
图像是人类感知环境的重要信息载体,高质量的图像能更加准确的反映出场景的内容,对后续的理解与决策有很大帮助,因此在军事、医学与民用监控等领域有着迫切的需求。为了得到高分
中生菌素(Zhongshengmycin)是由淡紫灰链霉菌海南变种(Streptomyces lavendulae var. hainanensis)合成的N-糖苷类农用抗生素,对农作物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