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歌剧诞生至今历经了几百年的沧桑,依然薪火不息。它是一种庞大而古老的音乐体裁,是音乐与戏剧的最高综合形式。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起步较晚,从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开始,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实验,直到《白毛女》的诞生,使歌剧这一外来的音乐戏剧样式才真正在中国的艺术园地里扎下了根。中国歌剧的创作既遵循了歌剧自身的艺术规律,又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歌剧音乐也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国歌剧的成功经验方面作出了大胆的尝试,涌现出了一大批歌剧音乐创作者,他们为中国歌剧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当代湘籍作曲家刘振球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刘振球作为对中国歌剧音乐产生重大影响的作曲家,笔者认为对他的歌剧音乐的探索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纵观国内歌剧音乐的研究现状,对刘振球的歌剧音乐的研究作一般性的介绍和赏析性分析的文章较多,深入探讨其作曲技法的则较为少见,本文选择刘振球的代表性作品《从前有座山》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作曲技法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索刘振球歌剧音乐的成功之处,以期对我国歌剧音乐创作理论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论文分为以下部分:在绪言中,包括歌剧音乐发展的简单介绍、作曲家的简介及歌剧《从前有座山》的剧情介绍。第一章至第三章是论文的主要部分,第一章主要对歌剧音乐特征及旋律的发展手法的研究,这个部分分为三小块来讲述,首先是歌剧的主题,其中包括序曲主题和人物主题;其次是音乐主题的特征,该部歌剧的音乐主题包含多种元素使得音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再次是旋律发展的手法,包括重复、模进、引申等。第二章主要对该歌剧中多声手法的民族化现象进行探讨,该部分主要讲述的是多声技法的民族化处理手法,着重从和声、复调两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歌剧中和声手法的民族化较为明显,主要从和弦结构、和声进行等方面来探索。第三章是对歌剧乐队的运用及演唱形式两方面的进行研究。首先是对歌剧中乐队的写作特点和作用的探讨;其次是对歌剧中的演唱形式和特点进行归纳。结语部分是通过对刘振球先生的歌剧作品《从前有座山》的分析研究后所获得的感想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