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光声成像用于肿瘤微血管渗透性评估及光热治疗反应性监测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症治疗中,利用纳米科技将热专属性传递至肿瘤组织,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光热疗法(PTT),因其选择性肿瘤消除而不损伤正常组织的特点而被广泛研究,一些纳米药物亦进入了临床试验。然而,不同类型的肿瘤或同一肿瘤的不同阶段对同一纳米颗粒(NPs)介导的PTT反应有很大差异,从而导致完全不同的治疗结果。在PTT中,纳米材料的增强透过与滞留(EPR)效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纳米材料的肿瘤内蓄积和肿瘤的光热反应性,而肿瘤自身微血管特征与EPR之间又密切相关,肿瘤局部血流量、血流灌注大小及肿瘤血管渗透性都会影响EPR作用。因此研究肿瘤自身微血管特征与纳米颗粒EPR效应的相互关系和相对应的肿瘤光热反应性,以及研究调控肿瘤微血管特征是否能够改变纳米材料EPR效应,将更有利于指导纳米药物选择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推进纳米医药的临床转化。影像技术发展促进了纳米材料体内递送、分布、代谢的无创监控,并可对光热治疗肿瘤结果进行精确和全面的评估,极大地拓宽了光热治疗的应用。因此,我们旨在联合非侵袭性的磁共振/光声双模态成像手段,研究肿瘤血管渗透性与纳米颗粒EPR效应的相互关系和相对应的肿瘤光热反应性。我们首先构建不同的肿瘤模型,通过DCE-MRI方法,评估肿瘤血管渗透性高低。之后,采用光声成像观察不同时间WS2-PEG在肿瘤内的蓄积情况。待其肿瘤蓄积量达到最大,采用808nm激光对肿瘤组织进行光照。光照过程中,通过质子共振频谱(RPF)磁共振温度成像方法获得肿瘤组织内部温度实时变化。光热治疗后,采用T2W-MRI和DW-MRI方法监测PTT疗效。结果表明WS2-PEG在高血管渗透性肿瘤(HPT)内蓄积要多于在低血管渗透性肿瘤(LPT);同样光照条件下,HPT所能达到温度高于LPT;PTT疗效方面,HPT优于LPT。总之,我们建立了非侵袭性评价肿瘤血管渗透性与纳米材料EPR效应及相应的光热治疗疗效监控新体系。MRI和PAI联合,可用于肿瘤微血管特征评估及光热治疗反应性监测研究,有望指导PTT未来临床转化。
其他文献
从硫酸盐溶液中萃取除铁已有广泛的研究。但迄今报道的萃取体系都存在反萃难的问题。常需高浓度如10N的硫酸。本工作从解决反萃难着手,研究叔胺从硫酸锌溶液中萃取铁。结果表
1问:您是如何成为电影导演的?答:有一次,我与几个做电影的朋友、同事一起去伊斯法罕,在参观市图书馆时,遇到一群孩子,其中一位少年问我你们是如何进入这一行的?朋友们都回答
第一部分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与肿瘤微环境IVIM-MRI定量参数的关系探讨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mrEMVI状态的患者的IVIM参数是否存在差异,从而确定mrEMVI状态与肿瘤微循环之间
目的(1)探索裸鼠胶质瘤原位模型的建立方法。通过培养人神经胶质瘤U87MG细胞并将其接种于裸鼠颅内,掌握建立裸鼠胶质瘤原位模型的有效条件和方法。(2)研究裸鼠胶质瘤原位模型
目的在导师团队以往中医药防治肝癌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若干在肝癌细胞恶性增殖时表达量上调的基因,综合采用RNA干扰等实验技术,探索研究这些基因在肝癌细胞恶性增殖中的作用,
目的:大肠腺瘤是肠道良性的上皮肿瘤,也是大肠癌重要的癌前病变,超过90%的肠癌是由肠道腺瘤发展而来。中医药在防治大肠癌癌前病变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因此,本课题以肠
在我国,原发性肝癌是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且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龄标准化后的肝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4.1%。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多数患者诊断时已处于中晚期而失去手术治
<正>目的:探索射频消融技术治疗慢性肾脏病继发性甲旁亢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4例继发性甲旁亢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根据消融的甲状旁腺数目分为3组:消融4枚组(组1)15例、消融3
会议
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文献研究与数据挖掘寻找出防治化疗后周围神经毒性(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的有效方法并阐明针刺足三里穴防治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的机制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与数据挖掘:系统性整理非药物疗法防治CIPN相关方法;检索2009年1月至2019年3月针灸治疗CIPN的所有文献中的穴位组成,将结果录入中医传承
<正>近年来,新零售和新业态快速发展。2016年开始,"直播+电商"成为一种新兴的网购引流方式;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让电商直播在"宅经济"的助推下席卷全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