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传统手艺人的生存博弈——以浙江台州S村为个案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ao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变迁进程,我国过去遍布各地的传统生活类手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乡村传统手艺人进入了社会变迁的洪流中,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本进行着生存的博弈。其生存博弈的基本策略是改行、换地域和留守。博弈过程中的参与因素有手艺资本、乡村逻辑、社会网络场域和社会变迁驱动力等。本文将博弈论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取博弈论、场域—惯习理论、社会网络理论所共通的关系论本质为理论连接点,在中观层面的社会学方法论上,以浙江台州S村为个案,通过将近三个月的实地调查,透视乡村传统手艺人生存博弈中的场域效应,进而回归到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现代性因素与传统性惯习之间张力的思考上。   S村传统手艺人从计划经济走入改革开放,再走进新世纪,其手艺、生活、地域和场域都发生了不止一次的变迁。既在变迁中博弈,也在场域惯习中博弈;既在博弈中变迁,也在博弈中坚守。   对比传统手艺人中留守群体与流动群体的博弈策略,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博弈动机不同、个体认同受到群体认同的影响程度不同,以及其他场域的侵入不同等,而这些又是由于手艺技能、社会网络资本和场域惯习的不同造成的。留守群体与流动群体在博弈策略上的共性则显示了手艺网络和社会网络场域的磁场仍然表现出最强大的力量,体现为非正式制度手段对正式制度的博弈,并带着浓厚的地域性民间心理特征。   对比乡村传统手艺人和无手艺的普通村民的博弈策略,“手艺”既作为社会网络的媒介,又作为传统手艺人的特有社会资本,还作为手艺人特有的一个场域,在手艺人的生存博弈中发挥着积累资本、扩展人脉、人情馈赠等促进作用,同时也呈现出手艺观念中求稳、求糊口谋生惯习的阻碍性影响。   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既体现在手艺的变迁中,也体现在手艺人的变迁中。
其他文献
研究生扩招以及学制改革使得研究生规模扩大,从而导致了硕士研究生就业日趋紧张,就业问题凸显。加之金融风暴来袭,各国经济形势恶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形势地
伴随着1987年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转轨,农村管理体制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废除了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政社合一的行政命令管理体制,开始实行村民自治。但是在实行村民
本文主要围绕西方社会学理论中有关“结构”线索下情感的理性化研究脉络,通过社会学学科史意义上的知识考古与理论反思方式,展开以日常生活与历史时间两个人文向度上的情感反思
精神疾病不同于普通疾病,它具有强烈污名机制。它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精神方面的痛苦与煎熬,还易给患者及家人贴上“不正常”的标签。精神疾病患者因疾病而忍受痛苦,同时也
近些年来,在我国的城市,特别是上海这样的现代化大城市里,城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城市生活中,各种趣味型社会群体与组织日益兴盛。作为聚合社会成员之间关系新纽带的趣
本文对中国当代农民文化变迁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农民自身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重大变迁,究其原因有如下方面:乡村杜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墓
时至今日,国企改革继续深化。在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下,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城市下岗失业女工群体,她们的再就业之路更为崎岖不易。作为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