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世界公认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尼》(16世纪末)诞生至今,歌剧已经走过了四百多个年头,从单一的正歌剧发展到现在的乐剧、轻歌剧、喜歌剧、音乐剧等,其种类繁多,加进去的各类元素也是越来越复杂。中国歌剧自湘籍音乐家黎锦辉创作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也拉开了了自身发展的历史序幕。在历经儿童歌舞剧——秧歌剧——“话剧加唱”——中国歌剧,一直到今天的两大趋势:模仿西洋传统大歌剧和模仿美国音乐剧,中国歌剧已经磕磕碰碰的走过80余年。虽然歌剧在中国的音乐艺术中属于外来的艺术形式,但是历经多年的发展,中国歌剧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也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歌剧音乐创作者,他们为中国歌剧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代湘籍音乐家刘振球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创作有20多部歌剧音乐、200多首歌曲及多部戏曲、电影音乐,多次获得“文华作曲奖”,这样的一位高产作曲家,而且精品层出不穷,究竟是什么使得刘振球先生能够创作出这么多而又这么好的歌剧作品呢?本文力图从刘振球先生所创作的《从前有座山》这部代表作的艺术特征出发,研究其作品所共通的创作手法与特点,找出其中对中国歌剧发展有益的启示。
全文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绪论,初步介绍中国歌剧的概况以及刘振球先生的创作概况,并提出研究《从前这座山》这部作品的意图与意义。第二板块正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中国歌剧的基本特征与重要作品,阐述刘振球先生创作概况及其成果。第二部分分析《从前有座山》的艺术特征。第三板块高度概括贯穿刘振球先生歌剧创作的艺术特征与手法。结语部分再次肯定刘振球先生创作成就,并阐述由此产生的对于中国歌剧发展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