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负极TiNb2O7导电性的增强及性能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80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能源存储设备,自商业化以来就一直受到广泛关注,铌酸钛(TiNb2O7)作为电池负极材料,能够同时满足高安全性及高功率密度的需求,有希望在汽车启停电源等环境中应用。但是,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的性能衰减影响了TiNb2O7材料的使用,而针对这一问题仍然缺乏深入研究以及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本文系统研究TiNb2O7材料的基本性能,分析材料在嵌脱锂过程中容量衰减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索TiNb2O7材料自身的组成和形貌调控以及引入修饰改性材料两种手段对TiNb2O7的电子传导和离子传导进行改善,进而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深入研究TiNb2O7材料的基本性能,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确定材料的嵌脱锂位置并得到全嵌锂材料(Li5TiNb2O7)仅有5.63%的体积膨胀,说明TiNb2O7材料开放的Re O3结构对Li+的容纳性非常强,有利于材料结构在充放电时保持稳定。研究发现,TiNb2O7材料差的电子传导(~10-9 S cm-1)和离子扩散(Li+扩散系数~10-17 cm2 s-1)是制约材料性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在充放电过程中造成嵌入的Li+脱出不完全以及过电位大等后果,从而导致材料性能衰减。提出Nb的自掺杂改善TiNb2O7材料电子电导性的方法,首先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预测自掺杂的可行性,根据计算结果设计一系列Nb含量的掺杂实验,发现少量Nb的改变并不会影响TiNb2O7材料形貌结构,而材料的电子电导率却能得到有效改善,当材料中2%的Ti被Nb替代时,得到的Ti0.98Nb2.02O7材料相比于TiNb2O7材料,其电子电导率提高了两个数量级,与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到的Ti0.98Nb2.02O7材料带隙最小(0.768 e V)规律相一致。另外,Ti0.98Nb2.02O7材料的Li+扩散系数相比TiNb2O7提高了18倍,也有利于材料的大倍率充放电性能。测试发现,Ti0.98Nb2.02O7材料在10 C循环1000次仍有111.9 m Ah g-1的可逆容量。通过对可溶性过渡金属盐的选择、水解和溶剂热自组装过程的调控,制备具有层状堆叠形貌的纳微分级结构TiNb2O7材料,其纳米片状的一次颗粒厚度较小(20-30 nm),有效地缩短了Li+的传输路径,加快了TiNb2O7电极的电化学反应速度。另外,自组装成微米级的二次颗粒有效地提高了纳米材料的稳定性,减少了大比表面积引起的界面副反应。纳微分级片状结构的TiNb2O7材料在0.1 C循环1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81.5%。采用二氰二胺作为碳源以及氮源,将其包覆于TiNb2O7材料颗粒表面进行热解,实施有效的碳包覆,解决材料在包覆碳过程中的碳损失以及TiNb2O7材料结构被破坏的问题。在二氰二胺对TiNb2O7材料进行有效碳包覆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了表面氮化以及部分Nb5+还原,有效地将材料的电子电导率提高两个数量级,使二氰二胺修饰改性的TiNb2O7材料发挥出更加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制备的N-TiNb2O7@C材料在0.1 C循环1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86.4%,在50 C倍率下仍能放出135 m Ah g-1的可逆容量。研究基于液相诱导的方法,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在TiNb2O7颗粒表面键合碳纳米管(CNT),得到TiNb2O7颗粒在CNT导电网络内均匀分散的TiNb2O7@CNT复合材料。研究发现CNT的含量控制在6%左右对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提升最为明显,并且对材料体积比容量的影响较小,制备的TiNb2O7@6%CNT复合材料在0.1 C循环6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87.4%,在20 C倍率下可逆容量相比TiNb2O7提升了45 m Ah g-1。
其他文献
在航空航天、光学、微电子等领域中的核心器件呈现出结构复杂化、小型化、高加工要求化等发展趋势以增强其功能特性并减小特征尺寸。这些器件多采用难以加工的硬脆材料,这也增加了其制备难度。例如半球谐振子,即是一种典型的小口径薄壁复杂构件,是半球谐振陀螺仪的核心部件。半球谐振陀螺仪由于精度高、可靠性高、结构简单、工作寿命长、体积小、质量轻、抗冲击能力强等一系列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是执行高价值空间任务的首要选择
兴起于美国的社会情感学习近年来逐渐受到中国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在借鉴这一教育理念并将它运用到中国教育情境时,需要深刻理解其所根植的西方文化对其核心思想的塑造,并对此保持反思性的审察。以这种审察作为对照,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围绕社会情感学习的三个核心概念——自我、社会和情感——展开对于这一教育理念内涵实质的探讨。通过厘清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对于相关概念的论述,为理解和践行社会情感学习提供中国理论的
大力开展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条件。我国太阳能资源越丰富的地区,往往冬季越是寒冷,将夏季丰富的太阳能跨季节转移到寒冷的冬季是实现清洁供暖的梦想。基于水合盐与水蒸气的可逆水合/脱水反应的热化学储热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无需绝热防护、储存周期长等优点,是进行跨季节储热的最佳选择。其中氯化钙水合物因价格低廉、环境友好、反应温度区间与建筑供暖相匹配等优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热化
负刚度结构具有迥异于常见轻质结构的力学特性,如可重用性、跳变特性、多稳态特性,特殊的串联特性等。由于这些特性,该类结构在缓冲吸能、减振降噪等方面展现出一些其他结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受到结构特征和变形机制的制约,现有负刚度结构的刚度和承载能力远低于泡沫、蜂窝、点阵这样的常见轻质结构和材料,这大大限制了负刚度结构的应用。针对这个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负刚度机制,并基于此进行了
提高金属材料强度的同时,提升塑性是材料科学界一直渴望实现的研究目标,但一般提高金属强度的因素往往会导致塑性的降低,强度和塑性间表现出倒置的矛盾关系。金属基复合材料是通过在金属基体中人为地引入刚性颗粒以同时提高材料强度和刚度的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但因颗粒与基体弹性模量差异过大,不协调变形,导致界面应力集中而发生早期开裂,塑性较基体急剧降低。为了解决此种强塑性间的制约问题,本文以石墨烯/6063Al
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界面即纤维和树脂基体间的界面区域,被认为是决定复合材料整体性能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复合材料的长期使用过程中,界面容易受到机械力、化学、热、紫外线辐射等刺激的影响,在结构内部形成裂纹或微裂纹,这些裂纹或微裂纹很难检测和修复,随着裂纹的不断扩展最终导致复合材料整体性能失效。赋予复合材料界面损伤修复性能作为一种延长复合材料使用寿命的新兴方法一直是各国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论文针对热
碳纤维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刚度、高比强度、高损伤容限、良好的抗冲击性能以及灵活的可设计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中承力结构部件。正确地分析及评价编织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性能是成功设计相关结构部件的关键。编织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行为强烈依赖于复杂的内部微细观结构及材料性能等诸多因素,尤其当宏观编织结构呈现扭曲等复杂结构形态时,如发动机叶片,其宏观的非线性与内部复杂的织物结构相关。基于唯象的实验方法是
锂硫电池的理论比能量远高于锂离子电池体系,且硫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锂硫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受到硫及硫化锂较差的电子导电性、穿梭效应、锂枝晶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穿梭效应会降低活性硫的利用率、导致锂负极的腐蚀,进而造成电池性能的恶化。本文通过正极材料结构及组分设计、隔膜修饰及电解液离子溶剂化结构调控等方式来抑制多硫化锂的溶解扩散。研究了极性材料对多硫化锂转化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随着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的发展,曲面加工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于加工性能及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不同曲面零件的高效率、高精度、高安全性加工需求,需要充分考虑人、机、环境中的多重交互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仅考虑人与机器人之间或机器人与环境之间的单一交互问题,且假定曲面特征已知或通过视觉等测量手段获得曲面特征信息。本文面向未知曲面加工作业,考虑人-机-环境的多重交互特性,研究协作机器人的柔顺控制方法
由于元器件自身的使用寿命和系统自身固有的特性等因素,系统中长期运行的元器件,例如执行机构和传感器,往往会发生一些未知的故障,这些故障可能会造成系统性能下降甚至导致系统是不稳定的。因此,在控制系统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控制器的容错能力,确保当系统在发生故障时,系统仍然是稳定的且具有满意的性能。容错控制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受到许多人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系统中存在未建模参数误差和外部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