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锂硫电池的理论比能量远高于锂离子电池体系,且硫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锂硫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受到硫及硫化锂较差的电子导电性、穿梭效应、锂枝晶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穿梭效应会降低活性硫的利用率、导致锂负极的腐蚀,进而造成电池性能的恶化。本文通过正极材料结构及组分设计、隔膜修饰及电解液离子溶剂化结构调控等方式来抑制多硫化锂的溶解扩散。研究了极性材料对多硫化锂转化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77206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硫电池的理论比能量远高于锂离子电池体系,且硫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锂硫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受到硫及硫化锂较差的电子导电性、穿梭效应、锂枝晶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穿梭效应会降低活性硫的利用率、导致锂负极的腐蚀,进而造成电池性能的恶化。本文通过正极材料结构及组分设计、隔膜修饰及电解液离子溶剂化结构调控等方式来抑制多硫化锂的溶解扩散。研究了极性材料对多硫化锂转化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电解液离子溶剂化结构对硫电极充放电机制的影响以及高载量硫电极的制备工艺,并分析了高比能锂硫电池的容量衰减机制。采用模板法合成了球形中空结构的MnO2宿主材料,进一步通过聚合物间的氢键作用制备了多层聚合物改性的S@MnO2材料(S@MnO2@PM),改善了硫正极的循环寿命及倍率特性。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及XPS测试分析了MnO2与聚合物对多硫化锂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MnO2可通过表面氧化还原作用吸附多硫化锂,减少活性物质的不可逆消耗,并缓解穿梭效应;聚合物多层膜能够进一步固定多硫化锂,并促进Li+的传输,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及循环稳定性。在0.2C的电流密度下,S@MnO2@PM电极材料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74.2%,平均每循环的衰减率仅为0.0258%。采用高温碳化法制备了科琴黑/碳化钼(KB/Mo2C)复合材料,通过静态吸附实验、XPS测试及电化学测试分析了Mo2C对多硫化锂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碳化钼对多硫化锂具有吸附作用,同时能提升其反应动力学,有效抑制穿梭效应。采用KB/Mo2C作为锂硫电池隔膜修饰层,硫载量高达6.5mgcm-2时,电池在0.1C放电倍率下循环60次,仍能发挥5.2mAhcm-2的面积比容量。XAS测试结果表明,在充放电过程中,Mo与S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并且在强烈的相互作用下,碳化钼表面形成了复杂的S-Mo-C复合物质。通过向高浓度电解液中添加惰性稀释剂1,1,2,2-四氟乙基2,2,3,3-四氟丙醚(TTE)制备了局部高浓度电解液,探究了不同电解液的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增加锂盐浓度可减少电解液中的自由溶剂活度,加入惰性稀释剂TTE后,可保持原离子溶剂化结构。该电解液展示了高的离子电导率、低的多硫化锂溶解度及良好的阻燃性。在该局部高浓度电解液中,单质硫的转化动力学变慢,减少了多硫化锂的产生,同时该电解液有助于在金属锂负极表面形成稳定的SEI膜,有效抑制穿梭效应。在60℃条件下,基于局部高浓度电解液体系的锂硫电池,在1C下经过200个周期的循环后比容量仍可达到598mAhg-1。探究了高载量硫电极的制备工艺,研究发现加入10%的碳纤维可有效防止电极出现较大裂纹,可成功获得硫载量在10mg cm-2以上的电极。该高载量电极内部存在相互交织分布的碳纤维,从而构建了丰富的电子传输网络。该工艺具有普遍适用性,不局限于某一种电极材料或者粘结剂。研究表明,金属锂负极的不稳定性是制约高载量锂硫电池循环寿命的重要因素;通过在锂负极表面构建稳定的LiF保护膜可有效提升其循环寿命。在0.1C放电倍率下,经过96个循环周期,其面积比容量仍在7mAh cm-2以上。
其他文献
微结构表面因其辐射特性具有调控手段丰富、调控能力强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目标探测、航天器热控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同时,基于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微结构表面因其辐射特性具有随温度可逆变化的特点,在上述各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尽管针对微结构表面辐射特性的研究已开展较多,但是对实际机加工产生的类光栅微结构表面辐射特性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加工后的基材形貌对金属表面辐射特性的影响规律尚不明确。同时,工程中
保加利亚乳杆菌是发酵乳制品发酵剂主体菌种之一,其高生物量是开发高效直投式发酵剂的关键。目前研究发现即使在营养充足条件下,发酵对数末期增殖能力仍会下降,这可能与菌体生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挖掘保加利亚乳杆菌培养过程中菌体生理状态变化以及其对活性菌体数量的影响,揭示培养过程菌体分裂的影响机制,促进菌体分裂以解决菌体增殖瓶颈,提高菌体培养密度,对实现发酵剂高活性制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探讨保加利亚乳杆菌
复合材料点阵夹芯结构具有高比强度和高比刚度的力学性能优势,因此其在航空、航天和船舶工业等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集中或非均匀载荷的作用下,梯度点阵夹芯结构能更加充分的发挥其承载能力,区别于传统的均匀点阵夹芯结构,梯度点阵夹芯结构的几何构型的有序变化导致了单胞力学性能及密度在夹芯结构内的梯度分布,合理分配了点阵夹芯的质量,提升了结构的承载效率,因此其在弯曲、整体屈曲和振动性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目
在航空航天、光学、微电子等领域中的核心器件呈现出结构复杂化、小型化、高加工要求化等发展趋势以增强其功能特性并减小特征尺寸。这些器件多采用难以加工的硬脆材料,这也增加了其制备难度。例如半球谐振子,即是一种典型的小口径薄壁复杂构件,是半球谐振陀螺仪的核心部件。半球谐振陀螺仪由于精度高、可靠性高、结构简单、工作寿命长、体积小、质量轻、抗冲击能力强等一系列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是执行高价值空间任务的首要选择
兴起于美国的社会情感学习近年来逐渐受到中国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在借鉴这一教育理念并将它运用到中国教育情境时,需要深刻理解其所根植的西方文化对其核心思想的塑造,并对此保持反思性的审察。以这种审察作为对照,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围绕社会情感学习的三个核心概念——自我、社会和情感——展开对于这一教育理念内涵实质的探讨。通过厘清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对于相关概念的论述,为理解和践行社会情感学习提供中国理论的
大力开展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条件。我国太阳能资源越丰富的地区,往往冬季越是寒冷,将夏季丰富的太阳能跨季节转移到寒冷的冬季是实现清洁供暖的梦想。基于水合盐与水蒸气的可逆水合/脱水反应的热化学储热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无需绝热防护、储存周期长等优点,是进行跨季节储热的最佳选择。其中氯化钙水合物因价格低廉、环境友好、反应温度区间与建筑供暖相匹配等优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热化
负刚度结构具有迥异于常见轻质结构的力学特性,如可重用性、跳变特性、多稳态特性,特殊的串联特性等。由于这些特性,该类结构在缓冲吸能、减振降噪等方面展现出一些其他结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受到结构特征和变形机制的制约,现有负刚度结构的刚度和承载能力远低于泡沫、蜂窝、点阵这样的常见轻质结构和材料,这大大限制了负刚度结构的应用。针对这个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负刚度机制,并基于此进行了
提高金属材料强度的同时,提升塑性是材料科学界一直渴望实现的研究目标,但一般提高金属强度的因素往往会导致塑性的降低,强度和塑性间表现出倒置的矛盾关系。金属基复合材料是通过在金属基体中人为地引入刚性颗粒以同时提高材料强度和刚度的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但因颗粒与基体弹性模量差异过大,不协调变形,导致界面应力集中而发生早期开裂,塑性较基体急剧降低。为了解决此种强塑性间的制约问题,本文以石墨烯/6063Al
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界面即纤维和树脂基体间的界面区域,被认为是决定复合材料整体性能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复合材料的长期使用过程中,界面容易受到机械力、化学、热、紫外线辐射等刺激的影响,在结构内部形成裂纹或微裂纹,这些裂纹或微裂纹很难检测和修复,随着裂纹的不断扩展最终导致复合材料整体性能失效。赋予复合材料界面损伤修复性能作为一种延长复合材料使用寿命的新兴方法一直是各国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论文针对热
碳纤维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刚度、高比强度、高损伤容限、良好的抗冲击性能以及灵活的可设计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中承力结构部件。正确地分析及评价编织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性能是成功设计相关结构部件的关键。编织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行为强烈依赖于复杂的内部微细观结构及材料性能等诸多因素,尤其当宏观编织结构呈现扭曲等复杂结构形态时,如发动机叶片,其宏观的非线性与内部复杂的织物结构相关。基于唯象的实验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