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guo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六安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探讨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为相关部门在制定干预措施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3-2015年六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所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进行分析,病例资料来源于患者住院病案信息、六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果共有效调查30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死亡2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男女比例为1.14:1,平均年龄为(63.47±11.637)岁,86.7%(26例)的患者为50-80岁,93.3%为农民;2013年3例,占10.0%,2014年7例,占23.3%,2015年20例,占66.7%,发病高峰为4-5月份和9-10月份;病例共涉及六安市5个县区的20个乡镇的27个村庄或社区,均为散发病例,病例主要集中在金寨县(40.0%)和霍山县(23.3%);30%的患者有明确蜱虫叮咬史,50%的病例家住山区或有山林劳作史。96.7%的患者为转院病例,86.7%的患者初次就诊在卫生室,2人(6.7%)为四次就诊,16人(53.3%)为三次就诊,11人(36.7%)为二次就诊。6人(20%)治愈出院,18人(60%)好转自动出院,4人(13.3%)未愈出院,2人(6.7%)死亡。患者从发病到住院时间最短3天,最长为30天,中位时间为7.0天,平均为7.3天;发病到确诊时间最短4天,最长167天,中位时间为11.5天,平均为16.1天;发病到死亡时间,2例死亡,发病至死亡时间分别为8天和12天,中位时间为10天。住院天数最短为1天(家属要求转入上级医院),最长为23天,平均为8.9天,治愈的6人平均为10.3天,好转出院的18人平均为10.2天,未愈出院的4人平均为4天,死亡的2人平均为3.5天。次均住院费用中,最少为1944.4元,最多为21337.0元,平均为7365.7元。临床表现前五位分别为发热(96.7%)、乏力(83.3%)、纳差(76.7%)、恶心(43.3%)和肌肉酸痛(40%);所有患者血小板计数均降低,80%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36.7%的患者病例有基础疾病。结论六安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可能呈增多趋势,疾病负担较大,中老年人和农民为高危人群,春秋季节高发,金寨县、霍山县等山区为高发地区,蜱虫可能是该传染病的传播媒介,病例均为散发病例。我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从患者发病到首诊、确诊时间均较长,且患者首诊多选择基层医疗机构,病情易被误诊而延误治疗,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基层医疗机构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重视和认知度,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
其他文献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发展全局、加强顶层设
四氯苯醌(TCBQ)由氯酚类化合物五氯酚(PCP)代谢产生。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分子中的典型代表,PCP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和环境激素效应,对人类健康危害
目的:运用决策分析马尔科夫模型,对全国和深圳市2006-2015年、2016-2030年两个阶段实施乙肝免疫预防策略可能的投入、可能的经济学效益和效果做出预测。明确该策略实施的经济
目的:1.观察长治地区人群膳食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探讨影响当地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膳食因素。2.观察膳食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的影响,探讨膳食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