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严格的城乡分割逐渐被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向沿海转移,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明显的劳动力迁移现象,规模和程度举世罕见。劳动力在各区域间的转移以及集聚,在全国各个地区形成了一个个的就业中心,各地区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基础和发展速度不尽相同,加之各地区的区域禀赋和宏观政策存在一定差异,全国范围内的各城市在经济上出现了交替领先的现象,随之而产生的便是劳动力就业中心的迁移。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对我国劳动就业中心的识别、转移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总结出劳动就业中心在城市层面转移的一般规律和背后原因。本文利用二阶段法识别出了1988—2012年全国197个城市的就业中心,第一阶段利用空间集聚分析法识别出了候选的就业中心;第二阶段将就业密度真实值与拟合值的残差大于0的空间地理单元确定为最终的就业中心。在识别出我国历年的就业中心之后,本文总结了1988年—2012年我国劳动就业中心的转移规律,并将其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8年—1993年,“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型就业中心”城市形成时期;第二个阶段,1994年—1997年,“开放型就业中心”城市形成时期;第三个阶段,1998年—2005年,“承接型就业中心”城市形成时期;第四个阶段,2006年—2012年,“稳定型就业中心”形成时期。接着从经济、社会、文化、卫生环境等五个方面,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就业中心形成及转移的原因。研究表明,经济越发达、卫生环境越好、文化程度越高以及工资水平越高的城市就越有可能成为就业中心,而且其邻近地区为就业中心的地区,其本身也更有可能成为就业中心。将所有历史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对就业中心的形成机制作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不同的阶段,影响就业中心形成的因素各不相同,第一阶段主要是经济因素;第二阶段是经济因素与卫生条件相结合;第三阶段同时受到经济因素、交通便捷度以及工资水平的影响;而到第四阶段,经济因素、卫生条件、交通便捷度、工资水平联合生活环境一同影响着就业中心的形成。文章最后结合上述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