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就业中心的识别、转移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hua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严格的城乡分割逐渐被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向沿海转移,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明显的劳动力迁移现象,规模和程度举世罕见。劳动力在各区域间的转移以及集聚,在全国各个地区形成了一个个的就业中心,各地区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基础和发展速度不尽相同,加之各地区的区域禀赋和宏观政策存在一定差异,全国范围内的各城市在经济上出现了交替领先的现象,随之而产生的便是劳动力就业中心的迁移。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对我国劳动就业中心的识别、转移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总结出劳动就业中心在城市层面转移的一般规律和背后原因。本文利用二阶段法识别出了1988—2012年全国197个城市的就业中心,第一阶段利用空间集聚分析法识别出了候选的就业中心;第二阶段将就业密度真实值与拟合值的残差大于0的空间地理单元确定为最终的就业中心。在识别出我国历年的就业中心之后,本文总结了1988年—2012年我国劳动就业中心的转移规律,并将其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8年—1993年,“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型就业中心”城市形成时期;第二个阶段,1994年—1997年,“开放型就业中心”城市形成时期;第三个阶段,1998年—2005年,“承接型就业中心”城市形成时期;第四个阶段,2006年—2012年,“稳定型就业中心”形成时期。接着从经济、社会、文化、卫生环境等五个方面,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就业中心形成及转移的原因。研究表明,经济越发达、卫生环境越好、文化程度越高以及工资水平越高的城市就越有可能成为就业中心,而且其邻近地区为就业中心的地区,其本身也更有可能成为就业中心。将所有历史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对就业中心的形成机制作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不同的阶段,影响就业中心形成的因素各不相同,第一阶段主要是经济因素;第二阶段是经济因素与卫生条件相结合;第三阶段同时受到经济因素、交通便捷度以及工资水平的影响;而到第四阶段,经济因素、卫生条件、交通便捷度、工资水平联合生活环境一同影响着就业中心的形成。文章最后结合上述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中国企业尤其国有企业经济效率低下,其内在原因可能是由于委托代理链过长,使初始委托人的最优监督积极性和最终代理人受监督下的最优工作努力严格递减;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督
在该文中,作者将就金融监管与金融效率的关系首先展开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对三种不同程度的金融监管模式对金融效率的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并结合各国和中国金融业发展的
文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最优汇率制度选择的一般性标准,包括经济规模、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开放程度、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状况以及贸易伙伴的集中程度等.此外,发展中国家还应
【摘要】本文按照JJF 1221-2009《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用底盘测功机校准规范》的要求,选取M2级砝码对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用底盘测功机(以下简称"底盘测功机")的测力装置的扭力进行校准,并简述实现方法和扭力示值误差不确定度评定。  【关键词】底盘测功机;扭力;示值误差;校准方法;不确定度;  一、概述  底盘测功机是在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工况法检测时用于模拟车辆在道路实际行驶时的惯量和阻力的专用
该文从分析中国当前的独立董事制度现状入手,结合独立董事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国家)该制度的特点,重点讨论了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以及中
该文主要在对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构成及其供需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各种模式,并研究中国的模式现状,探寻适合中国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对接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