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舌鳞癌是口腔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传统研究证明舌鳞癌原发灶的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和术后复发密切相关,原发灶越小,淋巴结转移和复发的可能性越低,预后越好。随着以手术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的广泛推广和应用,目前舌癌治疗水平已有较大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得到逐步提高,有些患者甚至达到治愈。但是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原发灶较小的舌癌患者,在同样经验丰富的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规范化的手术治疗情况下,其中有一部分患者却出现淋巴结转移或近期复发,且预后较差。我们认为这其中肯定存在着某些因素,在这两种不同预后的舌癌组织中可能存在某些因子调控能力及表达的差异。相关研究表明,EGFR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中的表达率高达40%-90%,并与疾病的预后差、病情进展、病理类型等相关。本课题探讨在两组不同预后的舌癌组织中EGFR、EGF的表达及意义,EGFR的表达与靶向治疗药物的关系,以及EGFR、EGF的表达与临床诸因素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株洲市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舌鳞癌标本32例,术前均未行放疗、化疗或其他生物治疗。共收集16例T1-T2期、预后较差的舌癌组织(A组)及16例T1-T2期、预后较好的舌癌组织(B组)。全部样本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因子EGFR、EGF在两组舌癌中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免疫组化结果排秩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EGFR棕黄色颗粒状染色主要位于肿瘤细胞胞膜上或胞浆内,在两组舌癌样本中出现强弱不等的表达。EGFR在预后较差的A组16例样本中有2例表达阴性,4例弱阳性,8例中阳性,2例强阳性;在预后较好的B组16例样本有9例表达阴性,2例弱阳性,5例中阳性,0例强阳性,EGFR在A组的表达强于B组(p=0.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EGF棕黄色染色颗粒主要表达于舌癌细胞胞膜或胞浆,EGF在预后较差的A组16例样本中有9例表达阴性,3例弱阳性,4例中阳性,0例强阳性;在预后较好的B组16例样本有10例表达阴性,3例弱阳性,3例中阳性,0例强阳性。比较EGF在A、B两组中的表达p=0.691,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EGFR、EGF在32例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等临床因素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中出现差异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EGFR在相近临床分期而预后较差组舌鳞癌中的表达比在预后较好组舌鳞癌中的表达上调。2、EGF在相近临床分期而预后差组与预后较好组舌鳞癌中均有表达。3、EGFR和EGF在两组舌鳞癌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等临床因素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4、EGFR的表达差异有望为指导舌鳞癌患者治疗用药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