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秦岭石人山岩块构造特征及演化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ou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岭造山带是一条横贯我国东西的俯冲碰撞型造山带,是扬子与华北两大板块俯冲、碰撞及陆内造山作用的结果。板块汇聚作用引起了华北板块南缘的强烈变形,并最终被卷入秦岭造山带中成为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石人山岩块位于北秦岭与华北板块的交界位置,因而记录了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全部过程。本研究对其变质变形的细节研究可以恢复板块的俯冲碰撞作用,反演古板块的汇聚方式与运动学过程,对研究大陆造山带的结构、演化和动力学模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构造地质学和构造矿物学为指导,以北秦岭石人山岩块内受洛栾断裂与鲁山断裂带影响的岩石为标志体,通过野外地质剖面观察、室内显微构造分析、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同位素年代学等理论与方法对石人山岩块的变质变形及构造演化进行了综合研究,为探索北秦岭造山带与华北板块南缘的大陆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野外宏观变形特征显示,石人山岩块是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复杂地质体,呈东西向分布,东西长约40km,南北长约20km,其组成由南向北依次为南部太华群混合岩、中部片麻岩和北部未变形的花岗岩。石人山岩块南侧为洛栾断裂带,北东侧为鲁山断裂带,北侧为车村断裂带。总体而言,石人山岩块的构造变形受南侧洛栾断裂带构造活动的影响,岩石变形强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弱。且南侧洛栾断裂表现为南盘向下俯冲兼有左行走滑的构造运动特征,北东侧的鲁山断裂表现为右行走滑兼有南盘向上逆冲的运动学特征。两条断裂的构造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夹于其中的石人山岩块表现出整体向西、向上的运动学特征。石人山岩块中变形的岩石主要分为混合岩、片麻岩和糜棱岩三大类。这些岩石的矿物变形特征及变质相分析显示:近洛栾断裂带矿物共生组合为绿片岩相,而向北逐渐过渡到角闪岩相,由南向北变质程度由低至高。动态重结晶型式研究发现,靠近洛栾断裂带,石英主要表现为膨凸式动态重结晶,由断裂带向北,石英动态重结晶型式逐渐过渡到亚颗粒式动态重结晶,直至最后出现高温边界迁移式动态重结晶。可见,近断裂带石英动态重结晶温度低,远离断裂带动态重结晶温度有逐渐增高的特点。长石多以残斑型式存在,靠近洛栾断裂带长石以脆性破裂和碎裂流动为主,自南向北随着远离断裂带,长石逐渐发育膨凸式重结晶,也表现出温度增加增高的现象。从石英和长石的动态重结晶型式变化可以看出:它们的动态重结晶型式是受洛栾断裂带退变质作用影响而形成的,表现出近洛栾断裂带退变质作用强烈,石英和长石为低温的动态重结晶型式,而远离则为相对高温的动态重结晶型式。根据电子探针数据分析,综合多种温压计算方式,估算了石人山岩块中部片麻岩的变质温度为405~558℃,压力为0.83~1.05 GPa,指示了绿片岩-角闪岩相的变质相环境,显示其埋藏深度较大。斜长石从核部到幔部、边部的成分变化与其相对应的牌号也发生规律性变化,反映了斜长石生长环境经历了由中-高温、中-高压向中-低温、中-低压的变化过程,说明斜长石的生长环境是受退变质作用的影响。根据应变强度和变形机制分析,石人山岩块南部岩石主要经历了剪切拉伸型的构造变形,表现为单轴雪茄型变形机制。且受洛栾断裂带影响,自南向北,长石的有限应变强度由强到弱,石英的分维数、应变速率逐渐减小,均表明岩石变形强度逐渐减弱、温度逐渐升高的特征。说明石人山岩块南部岩石的变形整体受到洛栾断裂带退变质作用的影响。涡度分析显示,石人山岩块南侧洛栾断裂带涡度值>0.75,显示以简单剪为主的构造特征。北东侧鲁山断裂带涡度值<0.75,显示以纯剪为主的构造特征,同时还兼存少量简单剪切变形特征分量。应力场分析显示:石人山岩块南侧洛栾断裂的主压应力方向主要有NE-SW向的45°~60°、近SN向的170°~180°、近EW向的80°~85°三个方向。结合野外的宏观变形及运动学特征分析,认为石人山岩块南侧遭受三期构造活动:第一期构造活动以北东向的俯冲作用为主;第二期是以近东西向的水平走滑运动;第三期近南北向的构造作用在岩体的东南部更加强烈一些,表现为由南向北的逆冲推覆。石人山岩块北东侧鲁山断裂带的主压应力方向主要是NE-SW向的45°~50°以及少量的NWW-SEE向的135°~145°,两组应力均分布于石人山岩块北部。推测NE-SW向的主应力对应于石人山岩块北部向北逆冲的构造活动,NWW-SEE向应力则对应于鲁山断裂与石人山岩块边界北西-南东向的右行走滑运动。石人山岩块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石人山南部太华群混合岩与中部片麻岩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过铝质A型花岗质成分的岩石。它们不仅主量元素含量接近,稀土元素配分图、微量元素蛛网图均表现出相似的曲线特征,表明两者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与共同的源区性质。中部片麻岩具有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表明形成石人山片麻岩的岩浆中含有部分熔融的地壳物质,其源岩物质与陆壳关系密切。石人山岩块Sr-Nd与Lu-Hf同位素研究表明,形成石人山片麻岩的母岩浆与南部太华群混合岩具有亲缘性,主要为中元古代大陆地壳的部分熔融物质,推测源岩为南部太华群物质。且石人山中部片麻岩样品Lu-Hf同位素的比值变化范围较大,指示其熔融物质中可能含有部分幔源岩浆的混染作用,表明形成石人山片麻岩的岩浆具有多个非均匀的源区。年代学研究表明,石人山片麻岩的锆石具有典型的环带特征。石人山片麻岩的核部年龄为~1500Ma,显示其为华北板块南缘中元古早期岩石的残留锆石,根据前述的地化研究,认为是太华群岩石的残留;幔部~430Ma的年龄为岩浆结晶年龄,是太华群在受到洛栾断裂向华北板块南缘下俯冲作用后熔融再结晶时的年龄,反映出洛栾断裂带俯冲的年龄;边部~110Ma的年龄,推测为石人山北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岩侵入导致石人山片麻岩经历了热事件后新生环边的年龄。石人山岩块南侧的洛栾断裂带俯冲后具有左行剪切变形的特征,受左行剪切构造活动影响形成的花岗岩脉的锆石年龄为406Ma~413Ma,代表该断裂左行走滑运动至的年代。石人山岩块北东侧鲁山断裂带具有右行剪切变形特征,其构造透镜体内变形岩石的锆石年龄为419Ma左右,表明该断裂经历了早泥盆-晚志留纪的构造变形活动。说明秦岭造山带内陆内变形自晚志留纪开始后,一直持续到晚古生代。在这段时间内,华北板块南缘石人山岩块以强烈的塑性变形和向西的侧向挤出为主要的构造特征。通过野外详细踏勘和室内多种手段的分析、研究,认为石人山片麻岩形成于北秦岭俯冲于华北板块南缘的构造环境下。在晚加里东时期,由于洛栾断裂带的俯冲作用,导致华北板块南缘中下地壳太华群岩石的部分熔融,并混染幔源物质形成了同构造岩浆。岩浆沿构造薄弱带侵入洛栾断裂带北侧,并受断裂带构造活动影响造成先结晶的暗色矿物定向,形成石人山原生片麻岩。俯冲作用后期,发生左行走滑运动,并叠加了由南向北逆冲推覆的构造活动。结合石人山岩块北东侧鲁山断裂带同一时期右行走滑运动的特征,使得石人山岩块整体向西、向上运动被“挤出”。至白垩纪早期,石人山北部大量的花岗质岩浆侵入,产生的热流致使石人山中部片麻岩和南部太华群岩石中部分锆石年龄重置,形成了燕山期年龄。因此,石人山岩块的变质变形是对北秦岭与华北板块南缘石人山地区构造-岩浆活动的反映,对研究板块俯冲过程中板缘变形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编码理论的不断发展,有限环上的编码理论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有限环上的编码理论在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中都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近年来,有限环上循环码的理论研究成为有限环上编码理论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研究有限环上几类循环码的结构性质,其中包括有限非链环上自对偶和LCD(linear complementary dual)双环循环码,有限链环上的三环循环码及三类加性循环码的渐近性质。具体研究
柱承式钢筋混凝土立筒群仓是广泛应用于粮食、能源、建材等行业的通用构筑物,其支承柱刚度远小于上部仓体刚度,在柱与仓体相接处存在着刚度突变,容易引起应力集中而造成地震破坏,有必要对其进行抗震设计研究。柱承式立筒群仓的结构体系构成特殊,动力效应复杂,而现行规范中仅仅以独立单仓的抗震设计结果直接应用于群仓结构,并未对群仓进行抗震设计,给实际工程设计带来了盲目性。因此柱承式立筒群仓的抗震性能和动力响应机理是
切口广泛存在于工程结构中,裂纹、夹杂、多材料接头是其特殊情形。切口尖端的应力和热流存在严重的集中,乃至出现数学意义上的无穷大,被称为应力和热流奇异。切口尖端的奇异场容易诱发裂纹的萌生,对结构的安全运维带来严重的威胁。本文以含切口构件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切口尖端的热流和应力奇异性,确定切口尖端区域的奇异物理场,为含切口构件进行降奇增韧提供借鉴。全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数值分析复合材料V形
TA15钛合金作为轻质耐热中高强钛合金,在我国航空航天和军工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然而受控我国运载装备和国防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服役环境的持续恶化,进一步提高服役性能、实现钛合金构件形性一体化制造成为工程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成为现阶段研究发展的前沿和主要趋势。作为典型的难变形材料,传统成形过程中加工窗口窄、变形抗力大、变形组织不均匀、热处理强化有限、晶粒粗化及表面氧化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 TA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大的一条深大断裂带,为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以及古太平洋俯冲历史等地质热点问题的理想对象。除了构造变形和沉积建造分析外,晚中生代时期沿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其所控制的断陷盆地内发育的大量的火山-侵入岩,也是研究上述热点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本文选择郯庐断裂带南段巢湖-庐江地区和受断裂带控制的滁州盆地内发育的晚中生代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在开展锆石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
当前中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具有点多面广、安全状态时空多维演变、监测数据海量且多源异构、监管机构多层级等特点。为提高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水平,研究面向以监控和管理为主要目的的多层级安全监管需求,在充分梳理相关业务流程体系的基础上,引入数字孪生技术,给水库大坝安全运行管理提供新的展示方式和分析手段。运用以物联网、边缘计算、云计算等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存储、计算和综合利用,进而提出一套基于数
金属粉末高速压制技术作为较为新型的动态压制成形方式,其原理是将高速冲击载荷快速作用于粉体,进而使粉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致密化过程。较普通压制技术,粉末高速压制技术具有压制效率高、压坯密度高、压坯密度分布均匀等特点,而目前粉末高速压制中的致密化机理尚未完全明确。金属粉末属于颗粒物质范畴,对其微观、介观、宏观构成的多尺度力学特性演化展开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压制中的致密化机理。本文将颗粒物质理论与粉末
在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也在不断深度融合。现在,教育信息化正在迈向3.0时代,其特点是通过大数据分析,让技术服务于人,尊重规律,弘扬个性。我们在教学中以数据为基础,以跨越为中心思想,以融合为核心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探索走向数据指导型教学。
期刊
块体金属玻璃(BMGs)因其优异的力学和理化性能被视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的新一代结构与功能材料,但仍存在制约其实际应用的两大瓶颈——室温脆性、成型困难。为克服BMGs脆性,人们曾提出并探索了冷轧、预压、喷丸、高压扭转、冷热循环等“固相处理”增塑方法,虽有一定成效,但或增塑幅度有限或实施难度大。BMGs构件成型方法主要有“浇铸法”和“热塑性成型法”,但前者易产生氧化夹杂、气孔等工艺缺陷,而后者则易发生
成矿过程的数值模拟是在基本物理化学方程及地质模型基础上,利用有限差分或有限元等数值计算方法,模拟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成矿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而定量分析各种地质要素对成矿系统的影响,验证已有的成矿理论,获得新的认识。白象山铁矿床、杨庄铁矿床和姑山铁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宁芜火山岩盆地钟姑矿田内的典型矿床。前人研究显示,白象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是典型的热液充填—接触交代型矿床,而姑山铁矿床的成因目前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