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元《蜀雅》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bin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调元是清代四川著名的诗人与学者,其所辑录的《蜀雅》是一本具有选本性质的蜀地诗歌总集。《蜀雅》一共二十卷,主要辑录了明末清初至乾隆年间约一百八十余位作者之诗,总计约八百首诗作。特别是在清初文化高压政策和蜀地连年战乱的背景下,部分蜀地诗作能得以辑录和流传,李调元所辑《蜀雅》功不可没,其更是为后来孙桐生的《国朝全蜀诗钞》开启典范。目前学界尚缺乏对李调元的《蜀雅》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深入研究,本文将分为五个章节的内容对李调元的《蜀雅》进行以下探究:第一章根据相关史志、方志、年谱、文人别集等文献著作中提供的线索,主要从历史背景、学术背景、家族影响等方面探讨《蜀雅》的成书背景。第二章则运用文献搜集与梳理、统计归纳、实地考察等方法,对《蜀雅》的著录情况与版本流传情况进行整理,并归纳整理《蜀雅》的编纂原则。第三章从文本出发,统计归纳李调元在辑录《蜀雅》诗作时,所偏好的主要诗歌风格、主题和题材倾向;总结出李调元选诗的标准,即偏向于清雅浑润的诗风和切合社会现实主题的诗歌,并对李调元偏好的诗歌主题进行归纳分析。第四章结合李调元相关学术著作,联系历史时代背景,运用一定的文艺学方法,系统地分析李调元在《蜀雅》中所反映出来的重视人品、宗唐复古和诗尚性情的诗学思想。最后一章,首先阐明《蜀雅》具有反映明末清初蜀中社会动荡、军事废弛、经济萧条等史学价值;接着进一步阐释《蜀雅》在对保存蜀地风俗、地方古貌与胜迹等方面的地方文献价值,并重点阐述《蜀雅》对巴蜀地方志和地方诗文集编纂的文献价值,并系统梳理出《蜀雅》在地方志、诗文集中的征引情况。
其他文献
乡土资源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通俗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对激发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当今乡土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尚不充分,很多学校和教师对此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没有发挥出乡土资源的教学价值。对此,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将乡土资源与思政课堂有机结合,构建高质课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正>节目真实记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匠心技艺以及非遗美食的制作过程,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倡议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纳入国家或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饮食类项目数以万计。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期刊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导入存在追求形式大于内容、提问设计与评价欠科学性以及忽视教材的内在逻辑等问题。《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设计导入时要以知识为生长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将导入看作单元整体性教学的逻辑部分、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进行设计和注重“教—学—评”一体化。导入环节设计应注意通过精巧设问、以故引新、开阔视野、巧妙引导对话等方式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铁路信号继电器吸合电压与释放电压的准确确定直接关系到产品可靠性的评估。首先阐述了铁路信号继电器吸合与释放电压的测试原理,开发具有线圈电压自动调控和触点电压波形采集功能的测试系统,进而实现继电器吸合电压、释放电压和反向吸合电压参数的自动测试。以某型号电压继电器为例,实测并分析了线圈电压步进值和步进延时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确定了兼顾测试准确性和测试效率的方法。
伴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生育政策调整,普遍承担隔代照料责任的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理应得到关注。这不仅关系到广大中老年人群的健康福祉,对我国“健康中国”建设和积极老龄化的推进也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以社会角色理论、代际交换理论和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为理论基础,对隔代照料如何影响中老年人健康进行理论分析,随后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四期追踪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在对中老年人隔
目的 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管内皮损害情况,并分析内皮功能与肺功能指标及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7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COPD稳定期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患者各30例为病例组,同时选取60例健康对照。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内皮源性一氧化氮(eNO)、血栓调节蛋白(TM)、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测定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
“课程化”思路是以行动研究思路按若干个主题整合成深度研讨的研修系列来开展教研活动的思路,深度教研则促成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水平的“递进发展”。以“课程化”思路促进学校教研组的深度教研有助于教研组的研修活动更好地回应实践,促进理解。
乡村要振兴,产业为核心,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然而,农业产业人才发展工作滞后始终与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存在诸多矛盾。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农业现代化所需的人才支撑越来越难以满足,如何通过构建合理的农业产业人才治理方式,吸引和培育更多人才加入到农业产业升级发展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此助力乡村振兴,是目前一项亟需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