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粒子横动量谱、椭圆流和两粒子Hanbury-Brown-Twiss(HBT)关联是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的三个重要末态可观测量。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碰撞产生的粒子发射源在不同时期的性质,因此对这三者进行联合研究能够对唯象的源模型给予很强的限制。通过对模型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人们在理解BNL的RHIC实验结果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最近,在CERN的LHC上进行的TeV能量重离子碰撞实验数据相继公布,系统并统一地解释RHIC和LHC两个能区重离子碰撞的多种末态可观测量的实验结果是对各种唯象模型的挑战。 为解释RHIC能区的HBT之谜,人们提出并发展了流体力学演化的QGP颗粒源模型。本文中,我们在之前颗粒源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颗粒源模型研究RHIC和LHC能量下不同碰撞对心度重离子碰撞的多个末态可观测量。研究表明,颗粒源模型能够重现RHIC能区√sNN=200GeV的Au+Au碰撞和LHC能区√sNN=2.76TeV的Pb+Pb碰撞在不同碰撞对心度情况下的π介子横动量谱,椭圆流和HBT干涉学实验数据。其中,颗粒源模型参量随碰撞能量和碰撞对心度的变化展现出一定的规律。对这些规律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RHIC和LHC两个能区重离子碰撞的粒子发射源的时空演化和动力学行为。在此基础上,我们改变颗粒源中的颗粒初始能量密度分布,并通过重现两个能区的实验数据,研究不同初始条件对颗粒源模型参数的影响。 随着2015年RHIC能区K介子以及大横质量π介子HBT实验结果的发表,用统一的颗粒源模型对这些新的实验数据进行模拟分析是进一步检验和发展颗粒源模型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K介子冻出的时间早,在颗粒源模型中早期从某个颗粒冻出的K介子在源内传播时有可能被其它颗粒吸收。为此我们在颗粒源模型中引入了一种对吸收效应的简单处理,研究了颗粒的吸收对K介子和π介子干涉学半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考虑的吸收对K介子的HBT半径有较大的影响,对π介子的HBT半径影响不大。在考虑了吸收效应后,颗粒源模型能够较好地同时重现K介子和π介子的HBT干涉学实验数据。 近年来,粘滞流体力学在高能重离子碰撞研究中得以迅速发展。我们为此也将理想流体演化的QGP颗粒源模型进行推广。通过考虑颗粒流体演化的粘滞效应,我们发展了粘滞流体力学演化的QGP颗粒源模型,研究了粘滞效应对颗粒源模型末态π介子横动量谱、椭圆流和HBT半径结果的影响,并分析了理想和粘滞流体演化颗粒源模型参量的差异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QGP颗粒的剪切粘滞可以加速颗粒的流体演化,而体粘滞对颗粒演化的影响可以忽略。颗粒源模型下粘滞性对π介子横动量谱和椭圆流的影响不大,而对HBT半径Rout有较大影响,会使其变小。由于有粘滞性,颗粒源模型的初始颗粒半径参量会增加,而颗粒的初始速度参量和源的壳参量会减小。 在高能重离子碰撞中,由于碰撞核中核子的位置分布存在随机涨落,同时每个核子中的夸克和胶子场也存在着量子涨落,因此核—核碰撞后的物质系统在尺寸、形状和密度分布上会呈现出逐事件涨落。随着系统的动力学演化,这些事件的初始空间几何涨落会转化为末态粒子动量空间方位角的各向异性。在本文最后,我们采用MonteCarlo Glauber(MC-Glauber)模型作为初始条件并结合(2+1)维粘滞流体力学演化,研究LHC能区√sNN=2.76TeV的Pb+Pb碰撞情况下,从初态空间涨落到末态动量方位角各向异性的流体转化。研究表明,高能重离子碰撞初始涨落导致的不同阶初始几何偏心率εn之间存在关联,各阶εn与末态粒子相应阶的横动量流系数vn之间的转化并非是一对一的,各阶末态事件流平面角度之间也存在关联。初态不同阶几何偏心率之间的关联与相应不同阶初始参与平面角之间的关联会在流体演化过程中产生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导致末态的各向异性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