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德曼和20世纪30年代的中德关系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c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中德关系极为微妙。国内外史学界对于这一时期的中德关系研究很多,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这一时期的外交事件及双边政策,然而忽略了陶德曼作为当时德国的驻华大使及其所代表的外交官阶层所持态度对德国远东政策的影响。本文将从这个全新的角度分三个阶段论述30年代陶德曼在远东政策上对德国决策层的影响,并分析其成因。 一、陶德曼与1933年以前的中德关系。外交部是保持对日本有所偏向的中立,陶德曼主张不偏不倚的严格中立政策,与外交部的政见虽大体一致,但也有偏差。由于这一阶段段外交部的势力较为雄厚,所以陶德曼的观点往往能通过外交部影响国内的外交决策,特别是在远东政策上表现明显。如在中德军事交流、九一八事变问题、与满洲经济合作问题上,德国决策层都同意了陶德曼的意见。 二、陶德曼与1933年-1938年2月的中德关系。希特勒纳粹势力上台执掌政权,联合日本的政策也逐渐地明朗化,外交部的势力逐步被希特勒削弱。但陶德曼仍坚持与中国合作,在希特勒上台初期反对对日示好,在军事顾问来华问题、承认伪“满”问题以及撤回军事顾问问题上均持有不同意见,并据理予以力争,至少阻止了德国过早联合日本。 三、陶德曼与1938年2月以后的中德关系。在陶德曼调停失败以后,外交部的权利也被架空,希特勒宣布承认伪满完全倒向日本一方。陶德曼和在华的军事顾问一起抵抗德国的弃华政策,希望至少能继续保持对华军事供应、军事顾问也能留在中国,但是都被纳粹党给否决了。至此,中德关系降到冰点。 四、陶德曼与决策层分歧的症结就在于对华政策上有不同意见,并因此影响到决策。陶德曼影响力的大小,事实上反映了德国内部各派力量的此长彼消。这些分歧可以从陶德曼的个人信仰、对国际政治的考虑及对中国的战略地位的认识等各个方面找到原因。 五、结语。外交家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即使在通迅极为发达的现代外交中也不例外,外交家就是国际舞台永远的主角。
其他文献
该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吸收网络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现代化原理,对1918—1936年上海银行公会的组织演变及其促进银行业发展的方式与绩效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
本文以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著名大学为中心,对中国近代大学与民族精神之培育进行了研究。文章从翔实的历史资料入手,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对所掌握的历史资料经过精心选择、归纳和
20世纪上半叶,正当中国社会与民族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历史时刻,一个希望超然于国共两党之外,并以国内“第三大党”自居的政治组织,即中国民主同盟得以成立。作为中国民主党派的代
摘 要:大庆石化公司炼油厂近年来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在原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拓宽思路,探索了几项劳动纪律管理办法,加强炼油厂劳动纪律管理力度,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劳动纪律 管理 检查  大庆石化公司炼油厂作为建厂50多年的老厂,作为炼油化工企业,装置连续运转,操作工实行倒班工作制,这对于在岗员工的劳动纪律、工作状态有较高较严的要求。炼油厂多年来在员工管理、员工队伍建设、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等
介绍了气动凿岩机钎杆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波及其特性,阐明了钎杆噪声是钎杆在工作过程由于偏心撞击和钎杆本身弯曲而产生的。 The stress wave and its characteristi
本文将对《新唐书》增补传记的来源,尤其是来源于笔记小说部分的传记做初步的探讨。 结合上篇所考证出来的《新唐书》增补传记的来源,逐个分析上篇中考证出来的《新唐
长期以来,学术界多视《贞观政要》一书为“帝王学”著作,本文力图廓清这一认识,认为《贞观政要》亦是一部论述官德的著作。《贞观政要》含有丰富的官德思想,主要表现在:正己修德,修
本文所进行的减灾文化研究,则以西北地区为主要着眼点,而以1810年嘉庆朝西北大旱为重点考察对象,并围绕灾害防治对荒政的程序、措施、社会保障体系做了深入的分析,认为清代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