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lemm管堵塞:一种眼压可逆性的慢性高眼压动物模型建立的初步探讨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Schlemm管在传统房水流出通道中占有重要地位,有75%—80%的房水经此通道流出。通过对正常猴眼进行 Schlemm 管堵塞术,会增加房水流出阻力,则可以诱导眼内压力的升高,从而模拟慢性高眼压性青光眼的自然病程。此外,有近1/3的青光眼患者,眼压经治疗控制在正常范围后,视神经损害与视野缺损也在进行性加重,但是目前尚没有一种青光眼模型在眼压升高后,又能恢复至正常术前水平。本研究通过堵塞灵长类动物的Schlemm管来建立一种新型眼压可逆的慢性高眼压动物模型。  方法:  以粘小管成形术为基础,在其扩张粘小管以降低眼压的基础上变为阻塞粘小管以升高眼压。选取5只食蟹猴为实验动物。术前行眼压,眼底照相,OCT等常规眼科检查。在舒泰TM 50对实验动物进行全麻后,以右眼为实验眼:首先用7-0线悬吊上直肌,切开结膜,以角膜缘为基底做深浅2层巩膜瓣,向角膜方向剥离,找到 Schlemm管并切开Schlemm管外壁。其中猴1,2,3,4为实验组,将直径为200μm用于粘小管成形术中的聚丙烯纤维微导管插入Schlemm管的断端,沿Schlemm管走向穿行一圈(360度),从另一端穿出后剪断导管尾端,将聚丙烯导管留置在Schlemm管内,阻止传统房水外流通道,造成其眼压升高的模型,猴5作为对照行假手术,无微导管进行阻塞,最后用10-0缝线紧密缝合巩膜瓣4针,再缝合结膜瓣。利用TonoLab进行测量眼压,术后3天每天一次,之后每周一次,OCT及眼底照相术后每2周测一次。在实验组中随机选取猴1进行眼压可逆的研究:在其眼压升高并且维持稳定水平后再次手术取出堵塞Schlemm管的微导管,继续观察眼压的变化情况。  结果:  本研究对4只食蟹猴进行了Schlemm管堵塞,术后所以猴子眼压均出现升高,成功率为100%。对所有实验动物的IOP及ARNFL进行单独分析:猴2的手术眼术前眼压12±0.0mmHg,术后2周时平均眼压升至26.7±8.6 mmHg,至第11个月时,眼压仍维持在 23.7±4.3mmHg。堵塞粘小管前术眼的 ARNFL 为115.3±0.6μm,术后2周降至106.3±2.1μ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后期ARNFL恢复至与术前无明显差异;在猴3中,手术眼术前眼压12.5±0.7mmHg,术后眼压于第83天趋于稳定,第3个月时时平均眼压为36.5±8.4mmHg,至第11 个月时,平均眼压仍维持在 30.2±8.1mmHg。 猴 3 在堵塞粘小管前术眼的ARNFL为113.0±1.0μm,术后2周升高至134.3±2.3μm,但在术后6个月至11个月,ARNFL又降至术前正常水平;猴4中,术前手术眼眼压为12.5±0.7mmHg,在第 2 周内平均眼压为 30.8±17.0mmHg , 11 个月后,平均眼压维持在19.3±8.1mmHg。猴4在术前术眼的ARNFL为100.7±1.2μm,术后开始出现轻微下降趋势,到术后11个月时,ARNFL为93.3±0.6μm,与术前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猴5的眼压在假手术前与假手术后较为平稳,无明显差异。在术前与术后第11月的ARNFL分别为114.0±1.0μm与111.3±0.3μm,两者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但是对每只动物的视网膜各个方向(T,TI,TS,NS,N,NI,C)逐一分析后,发现猴4在TI,TS,及C的RNFL厚度在术前与术后11个月的比较均有意义,P值分别为0.044,0.028,0.034。而在堵塞SC后有取出堵塞物的猴1中,在手术堵塞 Schlemm 管后,眼压快速升高,在取出微导管前的平均眼压为24.1±13.1mmHg,较对侧眼的15.4±2.70mmHg显著升高;而取出微导管后眼压降至12.8±2.3mmHg,与对照眼无统计学差异。猴1中的平均神经纤维层厚度在术前,二次手术前及二次术后分别为111.7±1.6μm 93.0±2.0μm,76.3±1.5μm,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且视网膜各个方向上RNFL厚度均有减少。而且猴1与猴4的眼底照相中也出现了神经纤维层的缺损,而其它实验动物中并无明显变化。  结论:  通过堵塞Schlemm管可建立一种高眼压青光眼模型;本模型眼压持续时间长,相对稳定;在取出堵塞Schlemm管的堵塞物后,眼压可以回降至术前眼压水平。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动物实验,通过X射线照射S-D大鼠双眼建立放射性白内障动物模型,观察X射线剂量与白内障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检测受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的大鼠晶状体中水通道蛋白1(AQP1
目的探讨慢性颞叶癫痫病人痫性发作与海马区域神经元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标志物代谢浓度异常相关性;进一步了解慢性颞叶癫痫病人病程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潜在的病理机制。材料与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消化性溃疡中以发病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消化性溃疡最为多见,其中幽门螺杆菌(HP)与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是目前公认的导致消化性溃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