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PDCD6IP蛋白在肠腺瘤、结直肠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相关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检测PDCD6IP在结直肠癌及对应正常肠粘膜组织中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PDCD6IP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为患者的预后评估或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新的参考。[方法](1)严格按照样本纳入标准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2月的结直肠癌石蜡标本105例,2019年间肠腺瘤石蜡标本6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PDCD6IP蛋白在肠腺瘤、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定义为:距离癌组织≤5mm的正常肠粘膜)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PDCD6IP蛋白在肠腺瘤、癌与癌旁组织中表达的差异,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差异性分析。随访获得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状况及总生存期,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各项因素。(2)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收集2020年期间的结直肠癌及对应正常肠粘膜组织新鲜标本6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PDCD6IP在结直肠癌及对应正常肠粘膜组织(定义为:距肿瘤部位>2cm且经冰冻切片证实的正常肠粘膜)中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PDCD6IP蛋白在肠腺瘤、结直肠癌、癌旁组织中表达模式有弥漫表达和颗粒状表达两种模式。(2)60例肠腺瘤中,PDCD6IP蛋白表达模式在绒毛状腺瘤与其他类型腺瘤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5);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肠腺瘤中表达模式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PDCD6IP蛋白在癌变几率高的绒毛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中出现颗粒状表达模式的比例更高。(3)PDCD6IP蛋白在60例肠腺瘤中的表达模式与105例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模式不同,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PDCD6IP蛋白在腺瘤中多为弥漫状表达模式(81.67%);在癌旁组织中则弥漫状表达模式比例降低(43.81%),颗粒状表达模式比例增高(56.19%);在肠癌组织中则以颗粒状表达模式为优势(97.14%),并且癌组织中颗粒状表达模式均比癌旁、腺瘤的比例高。(4)PDCD6IP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在不同肿瘤大小和pT分期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当肿瘤最大径≥4cm时或更高pT分期时,PDCD6IP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颗粒状表达模式的比例更高(P=0.029,P=0.022);而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微卫星稳定性/Ki67/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间表达模式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5)PDCD6IP蛋白在结直肠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在不同肿瘤部位/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远处转移与否等临床病理参数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①PDCD6IP蛋白在右半结肠癌中较左半结直肠癌的癌旁组织中颗粒状表达模式比例更高(P=0.000);②肿瘤分化程度越低时,PDCD6IP蛋白在癌旁组织中颗粒状表达模式比例越高(P=0.000);③当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时,癌旁组织中PDCD6IP蛋白颗粒状表达模式的比例更高(P=0.038,P=0.044);而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pT分期/微卫星稳定性/Ki67等临床病理参数间表达模式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6)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①临床病理参数中的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Ki67、pT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均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当肿瘤分化程度越低时,患者总生存期越短,预后越差(P=0.000);肿瘤最大径≥4cm较<4cm,患者生存期更短,预后更差(P=0.022);Ki67指数高(>60%)时,患者总生存期较短,预后差(P=0.026);pT分期越高,患者生存期越短,预后越差(P=0.043);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P=0.003)或远处转移(P=0.004)时,总生存期更短,预后更差。②PDCD6IP蛋白在结直肠癌癌旁的表达模式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当PDCD6IP蛋白在结直肠癌癌旁组织中呈现弥漫状表达模式时,患者的总生存期较长,预后较好;反之当出现颗粒状表达模式时,则患者的总生存期较短,预后较差(P=0.024)。③PDCD6IP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微卫星稳定性)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均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提示,肿瘤的分化程度(P=0.005)、肿瘤最大径(P=0.006)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7)实验结果显示:与患者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参数是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Ki67、pT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与PDCD6IP在癌旁表达模式相关的临床病理参数有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同时癌旁表达模式与患者预后相关,提示PDCD6IP蛋白癌旁表达模式的差异可能是通过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参与到了肠癌的进展,从而影响患者预后。(8)PDCD6IP在结直肠癌癌组织较正常肠粘膜组织中mRNA的表达量略有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144)。[结论](1)PDCD6IP蛋白在肠腺瘤中以弥漫状表达为主;在肠癌组织中以颗粒状表达占优势,在癌旁组织中的两种表达模式均存在。(2)PDCD6IP蛋白在癌变几率高的肠腺瘤中(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出现颗粒状表达模式的比例更高。(3)PDCD6IP蛋白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与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远处转移与否相关。位于右侧、肿瘤分化程度越差,PDCD6IP颗粒状表达几率越高;当PDCD6IP在癌旁颗粒状表达模式增高时,淋巴结转移率或远处转移率也越高。(4)PDCD6IP蛋白在癌旁组织中表达模式的差异可能是通过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影响患者预后。(5)PDCD6IP在结直肠癌癌组织较正常肠粘膜组织中mRNA的表达量略有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其价值尚需探究。(6)PDCD6IP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等方面起着一定作用。PDCD6IP蛋白在结直肠癌和癌旁的颗粒状表达模式的转变可能是其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的关键。(7)癌旁组织中PDCD6IP蛋白的表达模式,提示其作为预后参考指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