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体金属微切削动态过程在位分析

来源 :长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baby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晶体金属微切削加工中,由于刀具刃口钝圆半径与切削厚度及晶粒尺寸在数量级上相当,因此,相比于宏观切削,刀具的刃口钝圆半径对为切削过程中材料变形、切屑形成以及微结构演化等具有显著影响。本文针对多晶体金属材料开展了系列正交微切削试验,采用光学测量方法,通过高速摄像机记录完整的切屑形成过程,进而分析材料的塑性变形、微结构演化以及计算变形区的位移和应变,从而更加深入、全面考察金属微切削的本质特征。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为在超精密机床上开展多晶体金属正交微切削试验,需设计开发必要的辅助装置,主要包括样件夹具、六自由度微调节平台、高速摄像机支架等辅助机械结构。在实验中,利用高速摄像机拍摄切屑形成以及材料变形的动态过程,所采用的光学设备主要包括高速摄像机、金相显微物镜、变焦镜头主体及LED点光源。为获得切削过程中晶粒的变化图像,利用热处理和表面腐蚀制备了试验样件。针对H70黄铜和TU1无氧铜两种典型材料,开展了系列正交微切削试验,在位测量了不同切削深度下H70黄铜的剪切角的大小,研究发现虽然切削深度不同,但剪切角的大小基本保持不变,通过快速停刀法,测量了不同切削深度下TU1无氧铜,研究发现,随着切削深度增大,剪切角的大小明显增大;观察到了微切削过程中微结构的变化;分析不同切削深度下H70黄铜切屑形成过程,结果表明虽切削深度不同,但是切屑一直呈现为锯齿形;观察分析了H70黄铜的最小切削厚度范围,研究发现切削深度为刃口钝圆半径的5%时仍然可以观察到连续的切屑形成。通过图像相关技术(DIC)计算了微切削过程中锯齿形切屑形成过程中的位移与应变,分析了形成锯齿形切屑时材料的塑性流动趋势以及剪切滑移带的形成。
其他文献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在城市建设中,市政部门对于公路公共设施的管理,需要一种智能监管体系,而公路公共设施目标的识别则是体系里的不可缺少的一环。城市公路公共设施识别系统需要部署在车载嵌入式系统中,而常见的目标识别网络模型多数都比较大,很难部署在计算能力比较有限的嵌入式车载移动设备上,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进行了如下工作:针对嵌入式平台内存空间较小,运行目标识别算法计算能力较差等问题,本文设计了M
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市政设施的管理方式也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目前市政设施的管理采用人工巡视的传统方式,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双目立体视觉技术的大背景下,提出一种市政小型公用设施双目视觉定位算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逐步分析双目3D视觉测距的数学实现过程并深入剖析相机成像的主要原理,通过MATLAB校正双目相机关键参数,校正完成后的相机可有效避免镜头畸变对最终结果
紫外传感器是对电磁波中紫外辐射部分进行高灵敏探测的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导弹预警、火灾遥感、生化检测和保密光通信等领域,因此如何实现快速制备高性能微型紫外传感器对以上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导电岛微电极系统是一种在平面微电极对之间具有导电结构的组装体系,这种体系能够实现纳米材料并行组装,为紫外传感器的快速制造提供有效手段。为此,本文采用介电泳组装技术,开展了一种基于导电岛微电极系统的纳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