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非语言交际对比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qian3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交际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非语言交际不仅仅是语言交际的补充,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为了减少误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必要认真研究非语言交际。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中美文化中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中具有代表性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对比,解释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对跨文化交际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建议。本文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首先,运用数据为非语言研究提供支持,丰富文献资料;另外,用文化理论解释差异的原因,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   本文的结论有:数据分析显示中美两种文化之间在非语言交际行为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文化中的民族性格、价值观等差异引起的。具体表现为:(1)内向与外向;(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3)聚拢型与分散型;(4)传统文化习俗的积淀。
其他文献
双语词典的编纂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翻译过程。在双语词典中,例证的选取和翻译备受瞩目,因为词典中的释义是核心,例证是释义的延续,是对核心所做的支持和补充。释义和例证共同构成
本文在面子理论的框架下,选用国内权威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与应用》和西方国家中同样具有威望的Applied Linguistics,Journal of Pragmatics中的学术书评作为
近年来,国外媒体,尤其是美国主流新闻媒体所刻画的中国形象成为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美国新闻媒体总是以丑化、扭曲的手法对中国进行负面报道。
近几十年来已有大量学者对语言水平测试的效度进行研究。多数效度研究集中于探求测试题目所测得的语言能力,即构念效度。对构念效度在定量和定性研究在方法上已达到了一定的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