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的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xiao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功率变换器在电能传输与分配、交流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及新能源电网等领域广泛应用,是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有源电力滤波器(APF)、柔性交流输电技术(FACTS)及交流异步电动机调速装置的核心设备。在高压大功率领域,多电平逆变器以电压变化率du/dt小,电磁干扰小;输出电平数量多,电能质量高,总谐波畸变率(THD)小;开关管开关频率和电压应力低等优势而受到重视,但是随着输出电平数增多,多电平逆变器控制策略也相应复杂,难以实现多目标控制,并且随着电力电子设备在智能电网中广泛应用,一些恶意数据注入可有效绕过系统检测,使得系统控制器失控,严重影响智能电网正常运行。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首先,分析了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并建立了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对传统模型预测控制策略进行了理论分析及仿真研究,针对该控制策略在输出电平数量较多时控制器计算负担较大,并且对于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大量冗余开关状态没有更好利用系统共模电压峰值较大、系统鲁棒性不强难以抵御网络攻击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两种改进型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在减少控制器计算负担时实现对负载电流跟踪和抑制共模电压两个控制目标。第一种是基于Lyapunov函数的改进型模型预测控制策略,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充分利用冗余电压矢量对代价函数重新定义,将系统控制器计算量大量降低,并且无需设计权重因子,在实现负载电流控制的同时,系统共模电压峰值也相应降低;第二种是抑制共模电压的改进型模型预测控制策略,通过对三电平与五电平逆变器电压矢量特点进一步分析,合理选择系统基本电压矢量并推导出系统代价函数的最优解,进一步优化控制策略,使得系统实现负载电流控制和零共模电压控制目标,最后对两种改进型模型预测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研究,验证了其实现电流跟踪控制及抑制共模电压控制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其次,对于电力电子设备在智能电网中广泛应用,一些恶意数据注入可有效绕过系统检测,导致系统控制器失控严重影响智能电网正常运行的问题,本文对基于Lyapunov函数的改进型模型预测控制策略进一步优化,建立了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系统,利用卡尔曼滤波器对系统进行最优状态估计;并且站在网络攻击者的角度,设计了一种能够有效绕过卡尔曼滤波器和检测指标的网络攻击信号,提出了基于KNN算法和IF算法改进的两种考虑网络安全的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并对两种优化控制策略及所设计的网络攻击信号进行了仿真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两种优化控制策略能够使系统有效抵御网络攻击,实现稳定运行。
  最后,针对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的两个常用领域首先将抑制共模电压的改进型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应用于级联型多电平异步交流电动机调速系统,通过matlab/simulink平台上搭建控制系统仿真模型,验证了该控制策略在保证系统稳态、动态性能时能够有效降低系统变频器输出共模电压幅值,减少电机轴承损害。其次,将基于IF算法的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应用于考虑网络安全的级联型多电平逆变器静止同步补偿器系统,通过matlab/simulink平台上搭建控制系统仿真模型,验证了该控制系统在考虑智能电网网络安全因素时仍能实现稳态控制。
其他文献
在电力系统中,对架空线路电晕放电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电晕放电的发生,有效排除线路安全隐患,避免产生更严重的事故。架空线路电晕放电产生的原因有:线路和绝缘子金具接触不良、绝缘子表面污秽、绝缘子老化或者线路断股等。电晕放电的发生会造成架空线路电能消耗、产生调频(FM)广播信号干扰、使输电设备局部温度升高等影响,而且放电自身会产生臭氧和氮氧化物等具有腐蚀性的气体,会加剧绝缘子等设备的老化,可能引发严重的线路故障,若能够及时检测并予以排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电磁波测量方法,研究了电晕放电射频电磁波的
电流准确测量对电网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有铁芯电流传感器,阵列式无铁芯电流传感器具有线性度好、动态范围大、体积小、质量轻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无铁芯失去了对外界磁场屏蔽作用,对传感器阵列的电流测量准确度造成较大影响。此外,导线的弯曲造成电流测量模型的误差,导致电流测量的准确性大大降低。因而,论文就阵列式电流传感器外磁场和导线弯曲开展研究。
  论文选取三轴隧道磁阻(Tunneling Magnetoresistance,TMR)芯片为磁感应元件,建立了计及外界磁场的磁感应强度计算模型和弯曲导
向环氧树脂(EP)中填充氮化硼纳米片(BNNSs)可以有效提高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但是,BNNSs填充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会发生团聚问题,降低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交流击穿强度,限制了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热导率的提高和实际应用。使用硅烷偶联剂等表面改性剂修饰可以有效改善纳米粒子的分散性,但BNNSs表面羟基少,直接用偶联剂修饰的效果不好,而等离子体改性可以提高材料表面的羟基含量。因此,本文采用大气压Ar+H2O双极性纳秒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羟基化改性BNNSs,再用硅烷偶联剂KH560修饰,以提高其在环氧树脂中的分
单相Boost PFC和PWM整流在AC-DC功率变换中应用广泛,其高功率因数运行时可有效解决电力电子接入装置对电网的谐波污染问题。然而,单相AC-DC系统中的低频不稳定现象会导致功率因数校正效果的急剧下降。为了避免单相Boost PFC系统中的低频不稳定,现有改善控制策略多基于电压反馈,此类方式会导致系统动态响应性能的下降。此外,dq模式控制两级PWM整流系统的低频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目前仍缺少相关研究报道,且可供借鉴的稳定性改善控制方案具有复杂的设计过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别基于Boost PFC系统的
电缆是电能输送的重要通道,电缆沟敷设是电缆敷设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电能需求的不断增加,电缆沟所需承载的负荷也越来越大。由于电缆沟运行维护的需要,沟内电缆大多集中布置在电缆沟两侧。当电缆负荷增加时且平均分配时,这种集聚布置方法很容易造成一部分电缆运行温度过高,严重时可能影响电缆使用寿命,甚至释放出易燃气体,引起火灾事故。因此,对电缆沟电缆的负荷优化分配具有重要意义。电缆沟内每条电缆的温度不仅受到所载负荷量的影响,还会受到沟内环境和其他电缆的共同影响,因此研究电缆沟内的温度场分布对电缆负荷优化至关重要。本论文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高压直流(MMC-HVDC)输电工程朝着高电压、大容量的方向发展,使桥臂需要级联的子模块不断增多,由此带来两方面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换流器桥臂中的悬浮电容大量增加,显著提升电容电压均衡控制的难度,给换流器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挑战;另一方面,换流器中IGBT、二极管等开关器件成倍增加,大幅降低MMC-HVDC详细模型电磁暂态仿真的速度,给工程仿真调试带来不便。本文在全面梳理MMC拓扑结构、工作原理、数学模型和稳态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对MMC内部大规模电容电压均衡控制和混合型MMC电磁暂态快
伴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功率变流器的适用范围也越来越大,应用领域也逐渐增多。为了迎接新的时代,以SiC MOSFET为首的SiC宽禁带半导体器件正逐渐取代原来的Si器件,开始占领市场与科技前沿。然而,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如何保障SiC MOSFET器件可靠性的问题也开始引人关注。
  除SiC芯片自身的失效以外,传统的适用于Si器件的旧封装同样限制着SiC器件的性能发挥。SiC本身设计且希望能够应用于高温工作环境,结果受封装限制,导致更高的热应力作用而使得SiC MOSFET模块将面临着严重的可靠性
杆塔接地极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接地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输电线路的供电可靠性。但受到土壤和溢散电流的作用,输电线路碳钢接地极普遍存在腐蚀情况。腐蚀后的接地极表面会附着一层电阻率远大于土壤的腐蚀产物,影响接地极正常的电流溢散过程,导致接地极的接地性能发生改变。准确分析含腐蚀产物层接地极的接地性能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目前对腐蚀接地极的研究中,大多仅考虑接地极有效直径减小的作用而忽略了腐蚀产物层的影响,使接地极的腐蚀诊断出现较大误差。为解决上述问题,完善腐蚀接地极接地性能
在全球能源资源逐渐紧缺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备受关注。在我国,以水电、风电和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与实际的负荷需求呈现出逆向分布的特征,构成了我国“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电力基本格局。近年来,柔性直流输电(voltage source converter-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VSC-HVDC)凭借无换相失败问题、输出谐波低、可向无
高海拔导致起晕电压降低,湿度也对电机绕组的外绝缘特性产生影响,而我国西南高海拔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大量的水电站将在此区域规划或建设投运。但国内外关于高海拔地区定子线棒或绕组起晕特性相关的研究较少,并且现有标准参考不同模型下的气压、湿度对起晕电压的影响试验结果所获得影响特征指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探究高海拔地区定子绕组的电晕起始特性,本文通过电场仿真,分析和对比了定子整机和实验室试验模拟绕组的电场分布特性,说明了实验室内进行模拟绕组试验的有效性。论文主要采用电晕脉冲电流法检测试验模拟绕组的起晕电压,通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