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专门就“介绍”这一言语行为进行汉、英的跨文化对比研究。本文之所以研究“介绍”言语行为,原因之一,是自从英国哲学家John Austin 1955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以来,学者们对“忠告与拒听忠告”、“道歉”、“投诉/埋怨”、“表扬/恭维及其应对”、“纠错”、“反对”、“告诉方向/指路”、“提供尴尬信息”、“送礼”、“打招呼”、“写申请”、“误解”、“否定回答”、“谈判”、“放弃”、“拒绝”、“责备及其应对”、“请求”、“建议”、“感谢”等言语行为进行了研究。但迄今没有对“介绍”专门进行研究的文献。原因之二,“介绍”作为人际交往中的必经步骤,是一个重要的言语行为。一个得体合适的介绍和自我介绍可以给人良好的印象,为交际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由于介绍常常以“这位/我是某某”的简单句出现,导致人们把它简单化,忽略了介绍言语行为的多样性。本文通过情景对话问卷、访谈、网上搜寻、观察等四个途径收集数据。问卷包括五个对话场景,调查对象含60个中国学生30个美国人。以问卷调查为主,网上搜寻和生活观察实例为辅。数据分为三组:中国人的中文“介绍”、美国人的英语“介绍”和中国人的英语“介绍”。通过归纳和分析数据,本文发现:1.介绍的构成,包括三个部分:打招呼/提醒语+称呼语+中心言语行为。其中,中国人在介绍中使用九种称呼语,美国人和中国英语学生使用六种称呼语。中心言语行为含两方面内容:介绍角度和介绍策略。三组人都使用四种介绍角度进行介绍:听话人中心、说话人中心、说话人听话人共为中心和隐含中心。中国人使用六种介绍策略:趣谈名字、听者共鸣、三方共鸣、贴标签式、表敬意式和自谦式;美国人和中国英语学生使用除了“自谦式”以外的另外五种介绍策略。2.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遵守。中国人和美国人在选择介绍策略时都遵循合作原则中的一些准则。但一种语言使用者对合作原则的遵循对另一种语言使用者而言可能违反了另一准则。例如中国人和美国人都会趣谈自己名字的来源。可是中国人如果对一个美国人也使用相同的策略介绍自己,就会令美国人如坠五里云端。本来是为了解释清楚自己的名字来源给别人留一个深刻印象,却无法达到语用目的。就礼貌而言,介绍言语行为中,中国人和美国人有不同的表示礼貌的方式。特别在对他人表示尊敬时,前者喜欢尊他抑己,而后者推崇人人平等。对后者人人平等主张缺乏具体认识常常会使中国人与外国人交流时产生误解或令外国人感到不自在。3.语用失误与语用迁移的酿就。研究数据显示,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人可以用外语介绍他人或自我介绍。但由于对英语中称呼语或介绍策略的使用不当也会造成语用失误。语用失误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没有正确掌握在什么场合下该怎样介绍;二是由于受到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而把汉语里面的用法照搬到英语里,从而造成了语用负迁移。基于以上发现,本文对英语教与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要提高语言学习者语用意识、语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建议同样适用于外国人学习汉语。本文的对比研究,还可以为中介语、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