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大黄、蛰虫对药对大鼠子宫肌瘤模型(雌、孕激素负荷法)孕激素受体(PR)及细胞凋亡(Bcl-2、Bax)表达水平的影响,明确大黄、蛰虫对药用药原理,为提高临床中药治疗子宫肌瘤莫定可靠理论基础。
方法:
1.将72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7组,B组12只,其余各组10只。(如表一):A组:正常对照组;B组:模型组;C组:大黄、蜇虫小剂量组;D组:大黄、蛰虫中剂量组;E组:大黄、蛰虫大剂量组;F组:大黄蛰虫丸组;G组:桂枝茯苓丸组;H:黄体酮0.5mg/d,每周1次;M:灭菌花生油0.2ml/d,每周1、3、5注射;Z:蒸馏水2ml/d灌胃,每周6次;E:苯甲酸雌二醇0.1mg/d,每周1、3、5注射;D1:大黄蛰虫对药悬液2ml/d灌胃(0.15g/ml),每周6次;D2:大黄蛰虫对药悬液2ml/d灌胃(0.29g/ml),每周6次;D3:大黄蛰虫对药悬液2ml/d灌胃(0.58g/ml),每周6次;D4:大黄蛰虫对药悬液2ml/d灌胃(0.07g/ml),每周6次;G:桂枝茯苓胶囊悬液2ml/d灌胃(0.04g/ml),每周6次;
2.第20周末处死所有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标本PR及Bcl-2、Bax的表达水平。进行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
结果:
1.成功建立了大鼠子宫肌瘤模型。
2.雌、孕激素负荷大鼠体重进行性下降,大黄、蛰虫对大鼠体重无明显抑制作用,实验组(B、C、D、E、F、G组)子宫各项指标(子宫重量、系数、左右宫角长度、宫角最大直径)较正常对照(A组)组大鼠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3.造模后,大鼠子宫重量下降(P<0.05,C组除外);左宫角长度缩小,(P<0.01,C、D、E组除外);子宫系数减小(P<0.05,C、E组除外);右宫角长度及宫角最大直径均缩小(P<0.01)。
4.药物干预后,模型组子宫肌层厚度、肌细胞排列状态、双核并偶见核分裂相等现象较前明显减轻。
5.大黄、蛰虫对子宫肌瘤细胞凋亡有促进作用。
6.大鼠子宫肌层均有PR、Bcl-2及Bax的表达。
7.PR水平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各实验组(B、C、D、E、F、G组)较正常对照组(A组)PR水平表达阳性率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用药组(C、D、E、F、G组)较模型组(B组)PR水平表达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
8.Bcl-2、Bax水平表达定位于细胞浆或细胞膜中。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Bcl-2表达水平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C、D、E、F、G组)较模型组(B组)Bcl-2水平表达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反,模型对组较正常对照组Bax表达水平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C、D、E、F、G组)较模型组(B组)Bax水平表达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雌、孕激素负荷方法能成功建立并使用实验性大鼠子宫肌瘤模型。
2.本实验表明促进子宫肌瘤细胞凋亡可使子宫肌瘤细胞缩小或消失,降低PR水平的表达,可能是大黄蛰虫对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机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