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都与马克思对分工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厂内部分工的深入研究密切相关。深入、系统地研究马克思分工理论,有助于科学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有助于深入理解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以分工为线索,深刻分析了造成劳动异化的原因,指明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扬弃分工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自觉劳动。深入、系统地研究马克思分工理论,有助于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国际分工挑战,积极构建国际分工新秩序。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好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工的新特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分工理论,指导构建以合作为基础的新型分工关系,指引分工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构成。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缘起、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学术目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正文部分共五章,分别论述了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思想渊源、历史演进过程、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和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现实启示。结语部分结合现实,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给出的美好未来进行积极展望。第一章阐述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思想渊源。古希腊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分工的阐述和黑格尔的法哲学是其最重要的理论渊源。马克思通过对这些伟大思想家理论的批判与超越,不断深化自己对分工的认识,最终形成以实现人的解放为鲜明特点的分工理论。第二章论述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马克思对分工的研究缘起于《莱茵报》时期所遭遇的物质利益难题。为了解决这些物质利益难题,马克思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分工”作为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受到马克思的特别重视。从对现实分工活动的剖析出发,马克思展开对政治经济学以及作为政治经济学哲学基础的唯心史观的批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提供有力支撑。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社会工厂内部分工展开深入研究,揭示隐藏于分工背后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彻底揭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建立起自己的分工理论。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工厂内部分工的深入研究中,揭开了剩余价值产生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工厂内部分工的有序性与社会分工的无序性之间的内在矛盾,从分工角度论证了资本主义的自否定性和灭亡的必然性。第三章论述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阐明马克思所使用的与分工相关的若干概念的含义。厘清概念的内涵,为全面理解马克思分工理论奠定基础。二是分析马克思对分工活动、形式、理论、方式等的历史阐述,阐明“分工”概念的历史性和分工形式的变化性。三是阐明资本主义社会中分工的特殊性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分工内含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论证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四是揭示马克思“消灭分工”的真实涵义和现实路径。“消灭分工”最终要消灭造成这种分工特殊性质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消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自由自觉的分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四章总结概括了马克思研究分工的方法。理论研究中有没有方法,有没有正确的方法至关重要,面对同样的现象,采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面对同样的分工现象,马克思得出了与国民经济学家和德国古典哲学家不同的结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从现实的问题出发,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社会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阐明分工的历史性。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通过科学抽象法、矛盾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揭示资本主义分工具有的特殊性质。马克思运用历史批判的方法、范畴批判的方法和社会批判的方法展开对空想社会主义分工理论、古典政治经济学分工理论和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构建起自己的分工理论。马克思研究分工的方法,对研究当下社会复杂的分工现象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五章阐述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现实启示。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在国际分工中,依然以资本逻辑为主导,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正是对资本逻辑下分工形式的具体分析,对我们在国际分工中应对外部挑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中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存在,使分工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式。我们要在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分工实践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的分工理论。在国内努力构建以合作为基础的新型分工形式。同时,利用国家制度优势,限制非公有制经济中资本对分工的控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消除分工异化。结语部分,总结概括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精髓。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积极回应西方分工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挑战,全力构建以中国现实为依据的分工理论,展开丰富的物质实践活动,为实现马克思分工理论所描述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