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壮族在形成和发展中创造了自身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又塑造了壮族自身的族群文化品性。壮族文学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长时间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壮族的文学是以民间文学为主体的,因此通过对壮族民间文学的文化透视研究,可以进一步研究民众口头创作与族群文化品性。本论文从孕育壮族民间文学的歌咏习俗入手,将壮族民间文学及其特征置于整个壮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与社会群体文化结构的网络之中。在思路上采用多元观照的方法,既从壮族歌咏习俗的背景中看壮族口头韵文的创作,又通过对壮族口头韵文的创作来反观壮族的歌咏习俗,从中发掘壮族民间文学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壮族口头韵文是壮族民间文学的一部分,口头韵文的创作又与壮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角度上采用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及审美学的方法,试图用多学科的文化视野去论述壮族民间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用文本分析和文化解读去剖析壮族口头韵文创作中的独特文学魅力,以及壮族口头韵文创作的文化内涵。壮族自古好歌,歌谣融入在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他们基本的生活方式。对于壮族人民的生活而言,歌谣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交际方式。其歌唱的过程就是一个以表演的形式交流对话的过程,是壮族人民实现自身价值、传承歌圩文化的一种途径。壮族人民通过歌谣来表达情感,实现社会交际,也通过表演来建立和展示自身文化系统,民歌演唱本身变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壮族的歌咏习俗孕育生发了壮族丰富多彩的口头韵文,歌咏习俗及其口头文本成为观察壮族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部分主要探讨了歌咏习俗对口头韵文创作的孕育,同时又以壮族歌咏习俗和口头韵文为切入口,透视壮族民间文学乃至整个壮族文化。主要从三个部分着手:第一部分壮族歌咏习俗与口头韵文创作的普遍性,将歌咏习俗作为社会背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看壮族口头韵文的整体创作,简单介绍壮族歌咏习俗和歌圩的情况以及壮族口头韵文的概况。第二部分壮族口头韵文创作题材和内容的丰富性,主要探讨壮族口头韵文的题材及其创作的主要内容,从壮族口头韵文丰富的内容中感受壮族歌咏传统下的浪漫主义、诗性思维对口头韵文创作的影响。第三部分壮族口头韵文创作体裁与形式的特殊性,这部分主要从口头韵文的韵律、语言两方面出发探讨口头韵文的创作。从文本材料中挖掘歌咏传统孕育下的各种形式的口头韵文,对歌谣、史诗、谚语等文本做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