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处于社会转型的剧变阶段。在外来帝国主义、清末残余封建势力、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及新式军阀等多股政治势力的共同作用下,民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子系统都在急剧地变化并相互作用。民国的各种政治家,一方面通过相关的政治思想理论表达本阶级的政治诉求,另一方面积极地进行政治实践活动,使这一时期的政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地方自治就是这一时期政治与社会转型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当时的行政体制和制度变迁,会对后续的政治生活形成路径限制。因此,从政治学和行政学的角度对民初地方自治思想与实践进行理论分析,能够为我们分析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提供学术性的思路和见解。地方自治是调整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一项政治制度,本文从历史角度切入,对民国的地方自治思想及实践活动展开深入分析,意在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地方自治思想及以蒋介石为首的军阀推行的地方自治运动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弄清当时的地方自治政治思想制度与当时社会的融合与扭曲问题。本文以政治学和行政学为理论支撑,对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和制度设计的内在缺陷,以及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的实践运行和客观效果,从内在机制和外在制约因素展开论述,通过对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理论思考,力求能够为当今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提供借鉴。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相关学术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提出本文的选题意义和背景。同时对于地方自治的理论渊源和与地方自治相关的基本概念予以澄清和梳理,为其后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对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和制度设计的内容进行理论分析,揭示其理论进步意义和先天缺陷。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有一个逐渐变化完善的过程。他的地方自治思想在行政层级上包括两方面内容:对省制和县制地方自治的研究。他本人从最初主张“省自治”到最后落脚于“县自治”,其中的变化是内外因交互作用促成的。一方面他认识到县的区域较小,人口适宜,交通便利,人民对于县内事务可以行使直接民权而不必假手他人。所以以县为单位进行地方自治,可以让人民直接练习四权,逐步养成政治能力,进而到省事和国事人民均可自行主持。另一方面四分五裂、内忧外患的政局也使他不敢再放权于省,以免造成军阀林立的局面。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与西方相关理论比较,其在地方自治的制度设计上存在着先天缺陷:一方面是中国政治社会环境对地方自治实施的巨大负面影响没有引起他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孙中山提出的“党治”思路存在着极大的弊端。第三部分着重对民初各地实力派系所推行的地方自治进行梳理和分析。从地方军阀倡导的“联省自治”到地方实力派推行的乡村自治,都是民初地方自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股政治势力同后来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自治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二者都号称以孙中山的地方自治理论作为自治实践的指导思想,并且都试图通过地方自治来完成社会整合、巩固自身实力。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不同政治势力的利益博弈给予地方自治实践相应的空间和机会,同时又是阻碍地方自治实践取得成功的最大因素,这是民初地方自治的显著特征。第四部分是对国民政府的地方自治活动进行理论分析。国民政府的地方自治实践经历了“自治——保甲——将自治融于保甲”三个阶段的变化,从主张分权、扩大政治参与的地方自治,演变为加强人身控制的保甲制度,这是国民政府根据社会变化情况不断调整政策的结果。其中的原因有其阶级局限性的影响,但从亨廷顿的政治理论来看,其中不乏切合现实需要的因素。当时社会状况(内忧外患、军阀割据、缺乏相应的中央权威和政治稳定)的各种变化,使国民党在地方自治的实施中发生扭曲,反映了政治发展本身的内在规律性。第五部分是对民初地方自治的理论分析和现实思考。本文得出三个结论:1.作为政治思想家的孙中山,在地方自治的制度设计上具有先进性;但作为一名实践家,他缺乏打破固有路径依赖的思想准备和政治保障。所以,从路径依赖的角度分析,他的政治理想是无法实现的。2.民初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扩大政治参与、实现政治民主从而建立民主共和国。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政治发展和制度建设,二者的矛盾产生了社会动荡,地方自治做为资本主义一种先进的政治制度也因此而缺乏相应的实施环境。所以,地方自治制度不适合民初的政治社会环境,在不适宜的条件下勉强推行反而会增加混乱。3.不论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中央政府,还是各地割据势力,都是具有自利性的不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政治集团,在“经济人”假设的理论前提下,蒋介石等军阀的个人专制意志实际就代表了整个政治集团的利益,它们不能代表社会公共利益(人民的利益)。改变这一现象的方法只有通过加强制度和宪政建设以对其进行限制,而孙中山主张的“党德”约束,直接造成了蒋介石集团缺乏有力的约束监督现象。现今的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从民国地方自治失败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同时借鉴和采纳其中相关制度设计的合理成分和有益经验,从中对地方自治得出更为理性、更为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