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引起的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的小麦流行病害。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小麦是最主要的口粮之一,小麦条锈病对我国小麦产量影响尤其大。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更为复杂,条锈菌有越冬区和越夏区,很难从空间和时间上阻断,使得防控工作很难取得成效。诸多学者研究指出,选育抗病品种和发掘新的抗病资源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有效的途径,不断发现新的抗病基因以应对新突变的毒性小种。历次大的条锈病流行,迫切要求我们多样化主栽品种,不能单一推广某个系列小麦,只能不断丰富抗性基因资源,抗条锈病研究是没有止境的斗争,任重而道远。前期的研究通过SSR分子标记,已经确认抗病新品系L693的抗条锈病基因YrL693(YrYU25)在小麦1B染色体上,并筛选到多对SSR标记,但标记不够多,需要通过其他分子标记技术进一步加密。本研究是以抗病亲本L693与感病亲本L661杂交得到的F2后代和F2:3家系为作图群体。首先查找文献中报道的小麦1B染色体上的EST分子标记,进行多态性筛选,更多的EST标记设计需要从GrainGene网站下载1B染色体上EST资源,设计EST-STS标记,用以多态性筛选。之后用连锁EST引物对应的EST序列与短柄草、水稻、高粱基因组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确定YrL693基因所在范围在短柄草、水稻、高粱上的共线性片段。具体实验结果如下:1.抗病亲本L693和感病亲本L661杂交得到的F1代抗病,F1代自交得到的F2代出现抗感分离,卡方检验符合3R:1S的分离比;F2:3家系各行也出现抗感分离,经卡方检验符合1R:2H:1S的分离比,由此足以证明L693的抗条锈性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这个L693的抗性基因暂时命名为YrL693。2.前期工作已经通过SSR标记将YrL693定位在1B染色体上,本研究采用EST分子标记技术进一步加密遗传图谱。经过F2群体基因组DNA的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共得到8对连锁的EST-STS标记:CD77、WE173、WE201、 BE443300、BE518403、BE444094、BE404005和BE405692,在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上的位置分别是:1.186 cM、0.118 cM.1.011 cM、0.758 cM、0.853 cM、0.93cM、 0.948 cM和1.282 cM。其中,BE443300和BE444094分析的基因型呈3:1,其余6对分析的基因型呈1:2:1。3.用筛选到的8对EST-STS引物以及饶和斐报道的共分离EST引物LS36对应的EST序列,与短柄草、水稻、高粱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BE444094、 BE518403、LS36对应在短柄草3号染色体上2.22Mb (Bradi3g2616-Bradi3g27877)、水稻10号染色体上3.49Mb (Os10g0396400-Os10g0456500)和高粱1号染色体上8.12Mb (Sbo1g020230-Sb01g023110)的序列呈共线性。这些共线序列上的基因可为候选基因的分析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