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对木材及林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且,随着生态建设问题的国际化及政治化,各个国家都提高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因此,面对国际和国内木材供需市场的紧张矛盾,提高本国林地出材量才是根本且有保障的解决路径,而提高林地生产率的关键就是提高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水平。近年来,为了加强本国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林业的公共投入,正在全国推进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林业体制机制的一次重大实践。因此,在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及如此有利的宏观大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国林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以期提出可行性建议来达到提高林地生产力的目的。本文在明确界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内涵的基础之上,对已有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以制度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为理论分析基础。文章对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研究紧密结合了林业产业的两大特殊属性,即自然属性和规模属性,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探讨林业产业自然属性和规模属性与效率分析之间的关系,在对省级和农户层面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进行全面测算分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在上述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研究结果,提出一系列可行性建议以期来改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水平。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在对自然因素对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影响评价进行初步界定的基础之上,将自然因素(4-10月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纳入到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评价体系之中,并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来对我国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进行全面测算。研究发现,我国四大林区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平均值为0.603,整体存在很大提升空间;不同林区之间以及林区内部的平均效率值发展不平衡,数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自然因素对四大林区林业生产的产出弹性均为正值,且4-10月平均气温对四大林区的产出弹性值均明显高于年平均降水量的产出弹性值。第二,运用随机前沿分析一步法对四大林区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对多个影响因素变量分析后发现,人均GDP对四大林区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损失的影响程度最大;财政支林比重对四大林区的效率损失都有显著影响,但是其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都略有差异;基层林业工作站平均文化程度对四大林区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损失都起到负向影响作用;制度虚拟变量对东北林区的效率损失未产生显著影响,对其他三个林区的效率损失均产生显著影响作用。第三,在对宏观层面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继续基于林业产业的特殊规模属性对典型地区(四川省雅安市)的样本农户进行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补充研究。研究发现,所有样本农户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平均值为0.604,整体水平低下,这表明,在现有林业生产技术条件和要素配置现状下,样本农户的营林效率值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户林地经营规模与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并没有呈现水平或是单调递增递减的关系,而是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即中等规模样本农户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水平(0.673)高于小规模农户(0.586)和大规模农户(0.497)。第四,对农户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规模组效率水平的影响作用及影响方向都存在显著差异。户主受教育程度和林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对三个规模组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都产生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林地经营规模和人均收入水平对小规模和中等规模样本农户的效率值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对大规模样本农户的效率值产生负向抑制作用;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外出务工对中等规模和大规模农户的效率值产生显著负向影响作用;林地细碎化对三个规模组的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都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作用及影响方向呈现不确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