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4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正式诞生以来,泛珠各省区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内容也在不断深化。云南省在积极推进参与区域各方的合作中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受自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使云南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获利能力有限。本论文首先回顾了云南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来的工作进展和所取得的各项成效,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云南省参与该区域合作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受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三次产业分布不合理以及产业整体竞争力较弱的影响,使云南省参与该区域合作的整体层次不高,主要表现为以要素禀赋驱动,在区域分工中处于资源要素和劳动力的供给者;同时,承接来自区域内的产业转移效果不佳,对自身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以及作为落后省区在参与合作中利益分享不均衡、参与合作的基础设施与政策环境有待改善等。本论文接着详细分析了云南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云南省的劣势主要表现在能力结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同时云南省面临广西“泛北部湾”合作机制的竞争,面临与其他省际之间承接发达省区产业转移的竞争。结合云南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资源、区位、特色产业以及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市场开拓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优势,作者认为:首先应对重点合作区域和合作伙伴进行选择,将广东、香港和四川作为第一层次和重点区域进行推进,利用广东、香港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信息来弥补云南的不足,加快对外力投资的吸收力度。同时,四川技术、人才、产业等方面优势明显,也应成为云南开展经济合作的重点区域,此外还要加强与广西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和合作,降低云南与东南沿海地区之间的物流成本,促进西电东送和区域能源供应一体化建设,增强云南及经济发展的后劲;其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面向西南开放的区位和国际大通道优势,充分发挥自身在一些特殊产业上的优势,发挥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市场开拓优势,进行合理规划。加大云南承接泛珠三角区域内产业转移的力度,加强对资金、技术和项目的吸引力度,加快以工业园区为主体的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建设,同时合理布局产业承接的省内区域布局,尤其要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以逐步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第三,在注重以国际大通道和省际大通道为主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应更加重视软件建设,在通关效率等贸易便利化、信息平台建设、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建设以及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流动市场环境方面力争有较大的改善。最后,本着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指导思想,作为珠江发源地的云南省应积极推动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呼吁建立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以确保泛珠流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