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那非激活PPARγ下调TRPC治疗新生鼠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3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wborn,PPHN)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一种严重肺血管疾病,病死率高,临床预后差。目前有关PPHN的治疗是以一氧化氮吸入(i NO),高频通气以及肺血管扩张剂等综合治疗为主,近年来,西地那非逐渐应用于PPHN治疗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详尽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建立新生鼠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的基础上,应用HE染色、免疫荧光、Western blot、PCR、细胞转染等实验手段,探索西地那非除经典作用途径外的可能作用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用10%低氧处理生后48小时新生大鼠建立PPHN模型,利用灌胃给药的方法给予西地那非(25mg/kg.d,日1次)进行干预,14天后检测新生大鼠右室压力(间接反映肺动脉压力),计算右室肥厚指数(RV/LV+S),应用HE染色观察肺组织远端肺小动脉重塑情况,利用a-SMA和Ki67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肺组织远端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情况。分别应用PKG、PPARγ、TRPC1、TRPC6和a-SMA的免疫荧光双染观察PKG、PPARγ、TRPC1、TRPC6在肺组织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以上指标在肺组织中的表达。第二部分:1、以HPASMCs为研究对象,建立肺动脉高压体外细胞模型,从细胞水平研究西地那非对PKG、PPARγ、TRPC1、TRPC6等指标的影响,深入研究其分子调控机制。同时利用Ki67和casepase3检测HPASMCs的增殖和凋亡情况;2、同时应用西地那非和PPARγ的药物学抑制剂GW9662干预HPASMCs,检测PKG、PPARγ、TRPC1、TRPC6、Ki67、casepase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第三部分:采用小RNA干扰技术沉默PPARγ基因并转染HPASMCs,应用西地那非干预细胞,检测PKG、PPARγ、TRPC1、TRPC6、Ki67、casepase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第一部分:1、PPHN组的右心室平均压力明显升高,应用西地那非后右室压力减低,介于PPHN组和对照组之间。2、PPHN组右室肥厚指数(RVHI,RV/LV+S)显著增高,应用西地那非后RVHI明显下降,介于PPHN组和对照组之间。3、HE染色显示PPHN组远端肺小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应用西地那非后远端肺小动脉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改善,介于PPHN组和对照组之间。4、a-SMA和Ki67免疫荧光双染显示PPHN组远端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数量明显增多,14天后细胞仍处于增殖情况;应用西地那非后远端PASMCs数量减少,细胞增殖情况受到抑制。5、PPARγ和a-SMA免疫荧光双染、Western-blot和Real-time PCR显示PPHN组远端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和肺组织中PPARγ的表达显著下降,应用西地那非后PPARγ的表达出现上调,介于PPHN组和对照组之间。6、TRPC1、TRPC6和a-SMA免疫荧光双染、Western-blot和Real-time PCR显示PPHN组远端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和肺组织中TRPC1、TRPC6的表达显著升高,应用西地那非后TRPC1、TRPC6的表达出现下降,介于PPHN组和对照组之间。\第二部分:1、建立肺动脉高压细胞模型,检测西地那非的最佳药物浓度,发现最佳药物浓度为10m M;利用10m M西地那非处理细胞,Western-blot和Real-time PCR的结果显示PPHN模型组PKG和PPARγ的表达下降,TRPC1和TRPC6的表达上升,西地那非组PKG和PPARγ的表达上调,TRPC1和TRPC6的表达下调,介于PPHN组和对照组之间。2、Western-blot和Real-time PCR的结果显示PPHN模型组Ki67的表达上升,casepese3的表达下降,西地那非组Ki67表达下调,casepase3的表达上调,介于PPHN组和对照组之间。3、引入PPARγ的药物学抑制剂GW9662,检测其最佳药物浓度;同时应用西地那非和GW9662干预细胞,发现应用GW9662后PPARγ的表达下降,同时上调了TRPC1和TRPC6的表达。第三部分:1、小干扰RNA沉默PPARγ基因并转染HPASMCs细胞,PPARγ的蛋白和基因表达均明显下降;2、构建HPASMCs的PPARγ敲减细胞模型后,我们应用低氧条件和西地那非处理细胞。si R-PP组较对照组PPARγ表达下降(P<0.05),同时加用西地那非的西地那非+Sir-PP组较si R-PP组也并未能将PPARγ的表达上调;此外,si R-PP组TRPC1和TRPC6的表达出现明显升高,西地那非+si R-PP组较si R-PP组未能下调TRPC1和TRPC6的表达。结论:1、口服西地那非可以显著下降低氧所致新生鼠肺动脉高压,并显著改善右心室肥厚,上调PKG、PPARγ表达的同时,下调TRPC1和TRPC6的表达,抑制了远端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2、通过多维度细胞实验(药理学抑制剂和小干扰RNA)表明,西地那非除了经典的NO/c GMP/PKG途径,还能通过PPARγ/TRPC途径,抑制HPASMCs的增殖,为临床PPHN的防治提供实验基础与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全球广泛流行,造成了极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CKD引起的矿物质代谢紊乱和骨病(CKD-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可导致血管中膜钙化和骨代谢异常,是CKD患者全因和心血管死亡的重要原因。高磷环境下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表型转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破坏性关节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炎性自身免疫病。以滑膜增生,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RA患者的外周血和滑膜局部存在的复杂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网络使炎症环境持续存在。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FLS)既是RA关节炎症损伤的效应细胞,也可导致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在关
目的:胃癌,是全球癌症发病率第五,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第三的癌种。它在我国的发病率为第二位、死亡率为第三位。无论是在全球还是我国范围内,胃癌都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癌症之一。尽管随着标准术式推广,手术技法日渐纯熟,其它辅助治疗手段的提高,并且在分子机制、治疗选择和理解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胃癌治疗水平有所提高,胃癌的预后仍不满意。因此,探寻胃癌发生发展中复杂的分子机制,为胃癌患者发现高效的胃癌诊断、预
背景与目的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种闭合呈环状特殊结构的非编码RNA。研究发现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作为ce RNA之一,它可吸附miRNA继而影响mRNA的转录;结合RBPs(RNA结合蛋白)参与转录表达或翻译。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组成,广泛参与基因转录后调控的非编码小RNA。miRNA本身不具备编码功能,它主要通过与靶基因完全或不完全配对结合,
目的: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引发的多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日益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在所有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多,引起的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率也高于正常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而2型糖尿病诱发的骨质疏松与其他类型骨质疏松相比,由于其具有复杂的病理机制,目前仍未解释清楚。高糖导致的铁离子超载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已有许多研究证实。线粒体铁蛋白(mito
目的: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东北部地区高发,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喉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近年来尽管喉癌在治疗上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标志物,易发生恶性增殖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加之缺少特异敏感的药物,喉癌患者的喉功能保存率及五年生存率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提高。因此,研究喉癌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
研究目的: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排行第五、死亡率排行第四的癌症。胃癌不仅在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位于前列。虽然近年来外科手术技术不断进步、其它辅助治疗、靶向治疗手段不断提高,但胃癌的临床疗效依旧不满意。胃癌病人的五年生存率依旧比乳腺癌、前列腺癌等一些恶性肿瘤低。因此,探索胃癌进程中分子的调控方式,发现更有效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已成为胃癌基础与临床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
目的: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它被认为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共同引起的多因素疾病。人气道上皮细胞(HAEC)处于人体与周围环境的交界处,是呼吸道抵御外界刺激,如微生物、过敏原等的第一道防线。由于实验过程中无法在人体支气管内行任何形式的损伤,对于上皮细胞损伤修复的研究多采用细胞培养的方式。其中,气液平面细胞培养模式(ALI)在最大程度上模拟了人体内情况,培养的细胞会处于极化状态,细胞的上层会分化出纤毛。但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痴呆最常见的原因,然而引起AD的内在病因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三维增强磁敏感成像(3D-enhanced susceptibility 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proton magnet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因其高发病率及不良的预后而被人们所熟知。在全球,每年有近90万人死于结直肠癌,其病死率仅次于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位列第四名。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肿瘤人群中均位列前五名。多种分子信号通路的失调,可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并全力推动了结直肠癌的发展,这其中就包括癌基因同抑癌基因的功能失衡。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调节肿瘤信号通路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