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户是农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其耕地经营行为的合理性和积极性不仅对农村耕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国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用地整治落实和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乡村景观格局优化和乡村生态文明的实现具有基础性作用。在重庆市被批准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背景下,准确识别农户耕地经营管理行为数量、空间分布意愿和耕地生产要素投资经营行为意愿及博弈关系,能够起到优化农村耕地空间布局和充分利用城乡统筹进程中耕地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等)投入对农户耕地生产积极性的带动作用。目前,重庆市已大范围的进行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这为本文研究农户耕地经营行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农户耕地经营行为是在一定的政策、市场和家庭条件作用下产生的,本文通过梳理农户生计来源发现,传统的农户生计来源认知多属于对农户当前的就业状况认知,忽视了农户就业发展趋势和可持续性。整体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缺乏预见性。因此,识别农户未来就业状况,对于制定预见性的引导农户耕地经营行为政策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假定政策、市场不变,识别农户后顾生计来源。依据不同后顾生计来源农户差别导致的耕地经营行为目标差异,研究其耕地经营管理行为和耕地生产要素投资行为意愿。
构建农户后顾生计来源Agent模型识别的农户后顾生计来源包括非农型、兼业型和农业专业型、农业多样型4种,不同后顾生计来源农户耕地经营规模与空间管理行为、生产要素投入行为不同。农业专业型后顾生计来源农户耕地经营规模行为意愿以扩展为主,规模在0.067~0.402hm2之间,其转入耕地经营行为空间布局倾向于靠近自家居民点和交通便捷区域;农业多样化后顾生计来源农户耕地经营规模扩展意愿强烈,但受限于家劳动力资源和获取耕地成本,扩展规模集中在0.067~0.134hm2之间,主要靠近自身农村居民点;其他两类则反之,以耕地经营规模缩减为主,非农型不涉及耕地经营行为,耕地在条件适当情形下完全转出,规模缩减为0hm2,空间布局特征不明显;兼业型为保障生存与提高经济收入双重目标促使其保留部分耕地,转出部分耕地,耕地规模缩减,主要转出距离自身居民点较远的耕地。不同后顾生计来源农户在耕地租赁、生产资料、科学技术和劳动力投资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以生产技术投资差异最为明显。非农型农户因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后,土地流转,无耕地生产投资行为。其他三类后顾生计来源的农户经营投资倾向重点存在差异,农业专业型农户四种耕地生产投资行为均重视对水浇地的投资,农业多样型和兼业型农户均倾向于水田的投资。通过多智能体博弈分析发现,非农型和兼业型后顾生计来源农户进行非农就业后,将耕地转出给农业专业型农户是农户耕地经营行为在规模上和空间上的最佳战略决策。研究不同后顾生计来源农户的耕地经营行为意愿与最优决策是制定预见性的引导农户耕地经营行为政策的重要基础,在提高农用地整治效益和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优化乡村景观布局实现农村生态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