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Vicon红外光学运动捕捉系统、Kistler足底压力测试系统、Noraxon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对陈式太极拳高水平运动员的金刚捣碓震脚动作进行测试和数据分析,从运动学、动力学、表面肌电三个角度分析探索了太极拳金刚捣碓震脚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旨在揭示其动作过程的生物力学特点与规律,便于运动员直观理解该动作的技术要点与内在发力方式,为陈式太极拳训练方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科学依据与合理化建议。研究发现:1)震脚触地前,最大震脚速度高达10.67m/s,但震脚触地前瞬间并非最大震脚速度,震脚下落过程中已进行减速,以防损伤震脚足。震脚速度与加速度规律有一致性,但震脚速度与震脚时刻的最大足底压力并无直接相关关系。2)震脚瞬间右足垂直方向地面反作用力为体重的1.98倍,震脚力量强并不影响身体稳定性,在保证震脚力量的前提下维持身体稳定是金刚捣碓震脚动作的技术关键。3)金刚捣碓震脚动作最容易失去稳定的阶段为震脚悬空阶段与震脚缓冲阶段前期,主要表现为身体重心后移,下肢采取重点调用左胫骨前肌收缩的策略以恢复稳定。4)应用前馈机制,在震脚前有意识调用左胫骨前肌和左腓肠肌发力可提高震脚稳定性,相应的RMS峰值也可相对较低。5)金刚捣碓震脚动作的下肢各肌肉的激活顺序为:左半腱半膜肌→左腓肠肌→左胫骨前肌→右腓肠肌→左股直肌→右半腱半膜肌→右股直肌→右胫骨前肌。6)金刚捣碓震脚动作肌肉贡献率最高的是右腓肠肌和左胫骨前肌,其中震脚蓄力阶段肌肉贡献率最高的是右腓肠肌,震脚悬空阶段肌肉贡献率最高的是左右胫骨前肌,震脚缓冲阶段肌肉贡献率最高的是左胫骨前肌与右腓肠肌。动作全程震脚腿与支撑腿贡献率相当,震脚腿快速募集肌纤维发力震脚,而支撑腿需长时间维护身体稳定并在震脚触地缓冲中承担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