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贮藏温度下鲐鱼组胺及产组胺菌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kfdf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鲐鱼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洄游性中上层经济鱼类之一,其鱼肉蛋白质中含大量游离组胺酸且内源性蛋白酶活性较高。鲐鱼极易腐败,游离组氨酸在内源性蛋白酶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量组胺。鲐鱼组胺超标会引起食用后产生过敏等不良反应,并严重阻碍鲐鱼的加工利用。本文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下鲐鱼组胺变化,分析了组胺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并鉴定了分离出的产组胺菌,为鲐鱼食用安全性及组胺控制的研究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论文首先分析了鲐鱼的原料特性和腐败微生物。鲐鱼原料中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灰分的含量分别为17.1%、15.5%、66.3%和0.89%。鲐鱼原料的化学、感官、微生物等鲜度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鲐鱼新鲜度较高,肠杆菌科细菌和弧菌在鲐鱼中未检出,而假单胞菌和腐败希瓦氏菌的数量已分别达到58.9cfu/g和39.8cfu/g。针对组胺超标问题对鲐鱼食用安全性和加工利用率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在0℃,4℃,15℃,25℃下鲐鱼组胺变化,并分析了组胺和鲜度的关系。鲐鱼在0℃,4℃,15℃,25℃下的保质期分别为10d,4d,3d,1d,贮藏温度对组胺产生也有较大影响,且在不同贮藏温度下鲐鱼组胺与TVB-N值、菌落总数、K值、感官等鲜度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这为组胺作为鲐鱼贮藏期间的鲜度评价指标提供了依据,也为企业利用组胺监测鲐鱼的鲜度和食用安全性提供了参考。为分析不同贮藏温度下影响鲐鱼组胺变化的微生物因素,本文研究了0℃,4℃,15℃,25℃下鲐鱼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细菌、弧菌和产组胺菌的变化,并分析了不同贮藏温度下影响组胺产生的优势菌。结果显示:在0℃~25℃下,假单胞菌始终占优势。肠杆菌科细菌、弧菌和产组胺菌在150℃~25℃下生长较快,在4℃以下生长受抑制。在0℃~4℃下,假单胞菌是影响组胺产生的优势菌。而在15℃和25℃下,影响组胺产生的优势菌分别是肠杆菌科细菌和产组胺菌。为进一步确认影响鲐鱼组胺产生的细菌菌种,本文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菌种鉴定,并研究了组胺高产菌(HHPB,产组胺>1000mg/L)的产组胺能力。在分离出的305株细菌中能产生组胺的只有32株,产组胺菌在15℃和25℃的鲐鱼中检出率较高。在15℃~25℃下,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是主要的产组胺菌,而在0℃~4℃下,产组胺菌主要是美人鱼发光杆菌(Pholobacterium damscla)和尿放线杆菌(Aciinobacillus ureae)。对HHPB产组胺的研究结果显示温度和NaCl浓度的变化对HHPB的生长和产组胺有较大影响,因此可利用适当的低温和高NaCl浓度来保持鲐鱼鲜度和控制组胺产生。
其他文献
“诗清只为饮茶多”,一生繁华,半生清冷,她还是那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还好,可以泡一壶茶,才女的骄傲与气质,百年后慢慢在水中化开。《半生缘》中张爱玲描绘
测定不同品种苹果果皮和果肉中总多酚的含量。以没食子酸为标准品,用Folin-Ciocaileu比色法测定不同品种苹果果皮和果肉中总多酚的含量。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在0.004 mg/mL~0.0
<正> 现在,我们处于激变的时代,世界上各种力量关系结构、经贸结构和科技进步方式都在发生急速的变化。激变强化竞争。竞争是无情的,这种环境不允许停滞和落后。这就促使每个
利用进化博弈模型对技术贸易壁垒设置与出口国创新决策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当技术贸易壁垒对出口国造成的损失小于出口国技术创新与否引致的产品收益之差与出口量之差的比值
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威廉·布罗克在经济学领域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贡献,极大地推动了当代数量经济学、混沌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布罗克早期从数量经济角度对经济均衡和增
西方公共管理伦理的演变经历了奉行效率至上的传统时期、倡导社会公平为主的新公共行政时期和推行以市场化为主的新公共管理时期。它演进的主要特征是效率观贯穿于其演变的全
在现代性背景下,中国教育因为过度的话语移植而使理论研究陷入困境,并带来了实践过程中的迷惘。要有效克服这种困境,就必须重塑教育文化,建立独立自强的中国教育现代性文化。
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不同种类品种果实具有各自独特的香气品质,是开展果实香气特征性组分鉴别研究的良好材料。虽然有关柑橘果实香气组分的研究较多,但以往报道的研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