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武川)一个700m×900m的栗钙土区域内布80个调查样点,取得这些土壤剖面质地和CaCO3及其钙积层的数据等,对该区域栗钙土的CaCO3、粘粒、水分含量、容重及钙积层出现深度、厚度等土壤性质进行研究分析,在GIS的支持下,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探讨了土壤质地和钙积层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对取样点的土壤颗粒组成及剖面层次的空间变异性的传统统计分析表明,除了第一层的砂粒变异系数是0.07以外,其他的观测值的变异系数在0.19~0.57之间,属于中等变异强度,CaCO3含量的变异系数在0.91~1.34内,属于很高的变异强度,钙积层出现深度的变异系数为0.37,为中等变异强度。在地统计学的支持下,以半方差函数为基本工具,分析了研究区域土壤剖面层次的空间变异特征,并运用Kriging进行插值,绘制出不同层次不同粒径土壤颗粒的空间分布图和不同层次土壤CaCO3含量等值线图,且利用钙积层诊断标准判断出每一个样点是否出现钙积层以及出现的深度,绘制出钙积层出现深度的空间分布图,并分析了空间分布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不同粒径土壤颗粒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空间相关性。不同剖面层次不同粒径土壤颗粒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变异性在14~42%,除了第一层的粉粒、第二、第四层的粘粒、第四层的砂粒空间相关性较弱以外,其他的都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上面三层砂粒含量的空间相关距离在340~682m,粉粒的为1280~1804m,粘粒的为36~55m。CaCO3含量第一、二、三层的由结构因素引起的变异为分别为:50%,13%和9%,表明碳酸钙含量在研究区域内分别具有为中等的,较弱的空间相关性。CaCO3含量的空间相关距离第一层为597m,第二、三层为84m,87m。钙积层出现深度的相关距离为11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