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江是四川东北角与湖北、陕西两省交界处的一个县,根据黄雪贞《西南官话的分区》划分,通江方言属于成渝片①。虽然西南官话内部的一致性很高,但隶属成渝片的通江方言受地理环境和外来移民的双重影响,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所以本文即以通江方言为研究对象,在较为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展现出通江方言的语音面貌。本文简要介绍了通江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和人口建制等情况,对通江方言的声、韵、调及其配合关系也做了相对全面的描写。此外,通过和中古语音系统的对照,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通江方言语音的流变,对通江方言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进行了分析。经过本文的调查和整理,初步确定通江方言包括零声母在内,声母共计23个,韵母40个,声调4个。和普通话相比,通江方言的特点在于:1.声母方面,n、1不分,来母字今天都读作l(n),泥母字在洪音前也读作1(n);但在细音前,泥母字和疑母遇止摄、流摄开口三等字和山摄开口三四等字一样,要读作n;疑母在洪音前,影母在效摄、流摄、山摄开口一等字和咸摄开口一三等字前读作η。所以通江方言有普通话中所没有的n和η两个声母。通江方言中“非晓”两纽是对立的,非敷奉三纽今天都读作f,晓母在洪音前读作x,在细音前读作c,完全不和非母相混。精组字在遇洪音时读作ts、tsh、s,遇细音时读作tc、tch、c见组字在洪音前读作k、kh、x,在细音前读作tc、tch、c。今日在通江方言中还有很多两读的现象,如细既可以读作[si213]也可以读作[s1213],惜既可以读[si21]也可以读[s(?)21],戚即可读作[ts(?)21]也可以读作[tsi21],这些两读音的存在说明,通江方言是正处于尖团音演化过程中的方言。2.韵母方面:中古的韵母到今天的通江方言也发生了变化,所有的入声韵尾全部脱落,舌根鼻尾韵有并入舌尖鼻尾韵的趋势。声母方面,泥来两组混同,非晓组对立,大部分声母的演化比较单一,只有精见两组因为涉及尖团音要稍微复杂一点,出现了过渡时期尖团混合的语音现象。果摄歌韵、戈韵、假摄麻韵和山摄曷韵等今读作Y、uo或者ε,宕摄药韵和江摄觉韵今读io,梗摄耕韵遇晓影组,庚韵遇帮见系,清韵在帮见系泥精组声母后,青韵在见系声母后,都读作in。也就是说,在通江方言中,曾梗两摄合流了。3.声调方面:通江方言四个调类和普通话一样,只是调值有异。和中古语音相比较,通江方言的特点是中古的入声字大部归入阳平,极少例外,符合“西南官话入声字归阳平”的特点,浊上大部归去声,符合大部分北方方言“浊上归去”的特点,全浊声母按平仄变为送气和不送气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