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视角下的南京城市空间演进研究(1840-1937)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alov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后,南京先后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开埠通商、新政、国民政府奠都、首都建设等接连重大事件的洗礼。特别是作为太平天国和国民政府首都的两段经历,相比国内其他城市的近代发展经历来说是十分罕见的。与城市自发的缓慢进化过程有所不同,大事件作为一种对城市发展的特定干预,其发生通常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突发性,且有着影响力巨大、显效迅速等特点。在短时间内就可以集聚形成一股强大的变革力量,干预和影响着城市空间的演进历程。结合近代中国及南京所发生的主要重大事件,将1840-1937近百年的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晚清战火中的空间破坏与衰败期(1840-1881);洋务风潮下的空间发展与转型期(1882-1926);首都建设期间的空间规划与重构期(1927-1937)。意在通过总结南京近代城市空间的阶段演化特征,分析在大事件干扰下空间功能和结构发生的改变以及空间自身对于这种干扰的应对表现。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挖掘在事件干扰背后隐藏的空间组织逻辑、演化规律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840-1881年间,在内忧外患之下,南京接连遭受战火的洗礼。特别是洪秀全统治期间,南京城市空间基本处于紊乱、重置的状态。湘军克复后,这种对空间发展的极端干预虽然很快烟消云散,但战争的重创不仅使原有城市功能发生了衰退,还延缓了新的功能要素的产生。总体来看,城市空间演化是处于不断衰败的状态。1882-1926年间,受洋务新风等的影响,南京步入了城市近代化的发展阶段。集中的变化发生在新政之后,新学、实业、医院、教会、金融、近代交通等功能要素在城内不断涌现。不过,这种自上而下的决策干预仅仅持续了十年,就以辛亥革命的爆发而告终。军阀混战期间,南京城市建设十分缓慢。下关滨江地区却因开埠通商得到了飞快的发展,还带动了城内与商贸往来相关行业的兴盛。城市空间开始向城中以东及城外沿江地区拓展。不过这种改变只是基于长期稳定的空间框架的局部调整,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并没有带来空间结构的“质”的改变,城市空间演进处于功能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酝酿阶段。1927-1937年间,南京迎来了近代城建史上的“黄金十年”。“城市规划”开始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崭露头角、发挥作用。虽然这些规划的实施程度并不尽如人意,却足以给空间结构带来巨大的改变。首都干道系统建成后,中山大道及其各向延长线构成了新的城市发展轴线,新街口一跃成为城市中心之所在,空间开始向西北方向拓展,至此,从明代起南京一直固守的城市格局终于被打破。城市空间演化处于重构发展的阶段。总而言之,1840-1937年间南京城市空间演进是一个自然生长和大事件干预复合发展的过程,其中空间的自生发展作为一种城市发展内在的自组织机制,隐形而长效的作用于城市空间演进的整个过程当中,而大事件干预作为空间发展的随机涨落,即时显性的作用于城市空间演进的某一阶段,其产生的空间效应可能是一个缓慢的渐变和积累过程,也可能产生一个“质”的突破性的跃升。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分析中等职业学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教材和教材使用者的矛盾,提出了教材建设的建议。
每个学生心中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中职学生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也有鲜为人知的优点,只要你是善于管理的园艺师就会发现,那株被人遗忘、不知
当员工与企业出现“感情降温”并不意味着就要“分手”,积极的行动完全可以让彼此“重燃热情”。准确地发现自己所处的生涯阶段,找到职业倦怠的症结所在,方可对症下药。如果管理者能帮助员工从低谷中走出来,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那无疑将会迎来与员工间的“第二春”,重新赢得员工的信任、投入和忠诚。  工作内容低水平地重复   药方:“变”为根本  盈盈在一家公司做出纳,她的工作重复单调,每天都在点钱、算账。如果这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7例细菌性肺炎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3例)。两组均给予左氧氟沙星0.2g/d静脉滴
高职教育以培养大量实践型人才,源源不断地供应到社会为目的。但是就目前情况看来,高职教育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对此,国家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全力推进高职教育课程整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