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中的“自我”呈现——对《在网下》中杰克的拉康式解读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wy0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丽丝·默多克是英国当代一位多产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既具可读性又富含启发意义,在英国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在网下》是其成名作,自1954年出版以来深受欢迎,引起了国内外众多批评家的关注。大多数的评论家专注于小说中默多克的哲学思想,用其“向善”的哲学观点来探讨小说主题意义,鲜有人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主人公杰克的心理发展历程。在本文中,笔者运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来分析杰克自我意识的形成,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讨《在网下》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社会价值。   镜像阶段是拉康理论中最著名的部分,有助于解释处于复杂关系中的人们的心理状况。《在网下》所勾勒的杰克的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不仅与拉康的镜像理论极其相似,而且体现出默多克对他者在自我认同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积极态度。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引言综述默多克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介绍国内外学者对该小说的研究并阐明本论文的中心论点。第一章探讨在前镜像阶段中,杰克自我意识模糊,缺乏谋生能力,寄生于朋友们的协助。但萌芽中的自恋倾向使他具备初步的辨别是非能力,对进入下一阶段有促进作用。第二章分析杰克自恋情结进一步泛滥,导致深陷理想形象的误认之中。他迷失在镜像阶段。第三章分析朋友雨果的出现对杰克认识自我有很大的积极影响,杰克在他者的身上找到自我认证的价值耿向。进入后镜像阶段后,杰克从幻想中走出并开始接受生活中的种种偶然,逐步对自我形象有了成熟完整的认识。结论部分强调杰克在镜像阶段的成长,并指出对《在网下》的拉康式解读的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Xilinx公司设计软件部 SubodhGupta博士,JasonAnderson博士rn自从Xilinx公司推出FPGA二十多年来,研发工作大大提高了FPGA的速度和面积效率,缩小了FPGA与ASIC之间的差距,使FPG
话语分析是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分析戏剧文本的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哈维·萨克斯的会话分析理论,从话轮交替和话轮序列两方面对品特三部
摘要:本文将说明如何利用一个低成本的DSP控制器实现连续变速操作,进而满足低成本应用的要求。  关键词:数字信号控制器;马达驱动;算法;SVPWM    利用单个DSP控制器集成多种系统功能    先进的新型DSP控制器能让系统设计人员选择效率更高的电动马达,例如无刷直流马达(BLDC)或永磁同步马达(PMSM)等驱动装置。这些马达提供多项胜过有刷马达和交流感应马达的优势。无刷直流马达的转子结构较
在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作为原文本的被动接受者,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在翻译出现文化转向之后,改写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翻译研究的重点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而是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