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少主义建筑在西班牙葡萄牙——坎波·巴埃萨与德·莫拉作品的比较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ke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获得普利策奖之后,南欧尤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就被世界建筑界所关注。这两个国家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建筑师,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和爱德华多·索托·德·莫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前者是西班牙极少主义代表人物,以对光影效果的精彩运用而闻名于整个建筑界,我们在西班牙的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这位建筑师的作品,他设计的很多建筑都成为了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而后者,是位典型的圈内闻名而圈外默默无闻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在特征统一的前提下,每一个却又透着不同和对传统的尊重,2011年,德·莫拉在大家的一片惊讶声中,获得了普利策奖,这是葡萄牙建筑第二次获奖,也是对极少主义的充分认可。选取这两位建筑师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我们研究西班牙和葡萄牙现今的建筑风格,和极少主义在这两个国家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仅仅是因为两位建筑师在现今世界建筑界的地位,更是因为他们还在各地修建的建筑,见证了一段时期的建筑发展过程。   本文通过对这两位建筑师建筑理念形成过程、建筑手法在设计上的体现和他们对极少主义的理解三个方面的分析比较,让读者了解他们怎样选择体块和色彩感对视觉的冲击;怎样用空间和平面的组合,营造一个简洁且丰富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怎样选择建筑材料;怎样利用极少主义中最为重要的“光影”效果等。另外两位建筑师对建筑环境和地方文脉的尊重,也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分析的对象是两位建筑师建成或者待建的设计作品,抛开空谈理论和想象,从建筑本身寻找要探索的结论。看到的建筑,才是最重要的实践成果。因此,我们从两位建筑师所处的建筑背景出发,在对他们设计逐步解读的过程中,寻找极少主义表面下所蕴含的深层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希望本文的探索和研究,对我们目前的建筑创作有所启示。
其他文献
红色建筑作为当今中国社会体制下红色文化的精神产物,是中国独有的建筑类别,虽然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但其鲜明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  
能源是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建筑耗能、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业已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其中建筑能耗占社会总
寒冷地区公共建筑能耗高于民用建筑能耗的平均水平,酒店建筑更是我国能耗最高的公共建筑类型之一。本研究选取空间设计灵活、物理环境控制难度高、运行能耗高的酒店中庭空间
大学校园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交流广泛、生活节奏规律为主要特征,而大学校园外部空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交通功能、提供景观空间,同时也是学校师生重要的交往
受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和科技文明进步的影响,建筑出现了“文化趋同”的国际化风格,也涌现出了追求个性的后现代的多元化发展。在我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也出现了前
文章从选址布局、功能空间、材料建构与装饰陈设这四点入手研究了青水传统民居的特点及更新发展策略。   结论如下:   第一,青水传统民居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塑造了它
信息时代人们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博展建筑空间涵义和形式不断更新,摆脱冰冷、封闭和权威的硬壳,以人的愉悦体验为目标,注重人的情感参与,成为博展建筑设计新的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城市综合体由于其功能的多样化及与城市的关系,使其逐渐成为一种最具吸引力的公共活动中心。其入口广场已经成为城市的公共休闲场所,是城市中最有生气和活力的地带之一
进入到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形态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中的居住形态也在不断的动态演变。而城市中人口聚居的物质载体——旧居住区,也应该协同城市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