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高尔基的《母亲》与小林多喜二的《为党生活者》置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下,力图研究遮蔽在两部作品共性特征下的民族文化精神差异以及两部作品在文学表述中截然相异的民族审美话语。在引言部分文章对无产阶级文学遭遇冷遇的现状进行了反思,认为在比较文学视域下,重新解读两部作品共性中的民族性因素,将有益于在当代语境下客观地为无产阶级文学定位。并且,对共性遮蔽下的民族个性的挖掘,也将有益于为比较文学研究理论的发展增添个案研究支持。文章第一部分对无产阶级文学的概念和渊源进行了简要梳理。第二部分通过对《母亲》和《为党生活者》中的无产阶级文学“阶级性”、“党性”等共性特征的解析,彰显无产阶级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与重构意识。第三部分着重解读《母亲》和《为党生活者》两文本中的民族性因素。发掘无产阶级文学中被共性遮蔽了的民族性审美话语。最后,透过不可否认的无产阶级文学“党性”、“阶级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等共性特征,发现《母亲》与《为党生活者》的魅力和感染力,在于他们对民族审美传统的潜在暗合和对传统文学思维模式的合理借用;此外,从两者在影响和接受的关系上也看出,无产阶级文学作为一种事实存在的文学形式,它也必然会遵循文学艺术传播和接受的演进通律——文学接受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解读对方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对自身文化传统重新解释的过程。正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