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为党生活者》共性中的民族审美话语——无产阶级文学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与传承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t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高尔基的《母亲》与小林多喜二的《为党生活者》置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下,力图研究遮蔽在两部作品共性特征下的民族文化精神差异以及两部作品在文学表述中截然相异的民族审美话语。在引言部分文章对无产阶级文学遭遇冷遇的现状进行了反思,认为在比较文学视域下,重新解读两部作品共性中的民族性因素,将有益于在当代语境下客观地为无产阶级文学定位。并且,对共性遮蔽下的民族个性的挖掘,也将有益于为比较文学研究理论的发展增添个案研究支持。文章第一部分对无产阶级文学的概念和渊源进行了简要梳理。第二部分通过对《母亲》和《为党生活者》中的无产阶级文学“阶级性”、“党性”等共性特征的解析,彰显无产阶级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与重构意识。第三部分着重解读《母亲》和《为党生活者》两文本中的民族性因素。发掘无产阶级文学中被共性遮蔽了的民族性审美话语。最后,透过不可否认的无产阶级文学“党性”、“阶级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等共性特征,发现《母亲》与《为党生活者》的魅力和感染力,在于他们对民族审美传统的潜在暗合和对传统文学思维模式的合理借用;此外,从两者在影响和接受的关系上也看出,无产阶级文学作为一种事实存在的文学形式,它也必然会遵循文学艺术传播和接受的演进通律——文学接受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解读对方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对自身文化传统重新解释的过程。正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其他文献
中国的模糊语言研究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初探》(《外国语》1979年第4期)标志着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诞生.20多年来,中国的模糊语言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对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现代性逐渐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重要的理论方法。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讨论开始,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已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焦点。本
  本文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金圣叹对于《水浒传》的评点文字,提炼出一个中心概念——“锦心绣口”,认为它是金圣叹小说批评思想的核心和主要评判标准。“锦心绣口”说代表着一
东汉正处于从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过渡的时期,是汉语史的一个重要时期。成书于东汉中期的《楚辞章句》是今天可以见到的最完整而且时代最早的章句体训诂著作,它丰富的训释内容为
  克洛德·西蒙是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法国新小说派因为对传统的反动而发育起来,又被反传统的时代推波助澜地壮大。   本文主要解读了西蒙的小说《弗兰德公路》
《西昆酬唱集》是北宋初年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七人的一部唱和诗集。自其结集以来,不断受到学者们的批评,甚而将其视为形式主义诗风的典型代表之一进行抨击。  本文首先考
从《曾在天涯》到《沧浪之水》再到2008年出版的新作《因为女人》,阎真的小说都以关注社会现象而颇受读者亲睐。其中《因为女人》主要描绘了消费文化背景下都市男女的爱情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