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域海上石油平台溢油污染等级评估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油污染被认为是对海洋环境危害较大污染物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与溢油污染程度有关的影响因素,首次构建了海上石油平台溢油污染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评价因素的权重分配;并建立了指标的隶属度函数及隶属度子集表;完成了海上溢油污染程度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溢油污染程度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利用Rand函数在各分级标准内随机生成足够数量的样本;建立了较合理的网络结构;构建了石油平台溢油污染等级BP神经网络模型。两种评价模型为判断溢油污染等级提供了新方法,同时也为溢油应急决策部门采取应急措施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通过分析与溢油污染程度有关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涵盖溢油量、油品特性、溢油位置、气象要素、水文要素五个方面的海上石油平台溢油污染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静态和动态两大方面的指标:原油的毒性、持久性、易燃性、粘性、海域敏感资源、离岸距离、岸线类型;溢油量、风速、能见度、表层流速、表层流向、表层水温、波高。对于溢油量和溢油海域敏感资源两项评价指标,采用三角形与梯形曲线相结合构造隶属度函数,进而确定其隶属度;原油的毒性、持久性、易燃性、粘性、岸线类型、离岸距离、风速、能见度、表层流速、表层流向、表层水温、波高12相指标,则通过构造隶属度子集表确定隶属度。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一级指标溢油量、油品特性、溢油位置、气象要素、水文要素权重分别为:0.39、0.10、0.12、0.20、0.19。二级指标原油的毒性、持久性、易燃性、粘性分别为0.34、0.29、0.20、0.17,海域敏感资源、离岸距离、岸线类型权重为0.41、0.37、0.22,风速、能见度、表层流速、流向、水温、波高为0.83、0.17、0.42、0.13、0.10、0.35。由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和权重分配,即可实现海上石油平台溢油污染程度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该模型为科学地判断溢油污染等级提供了新方法,克服了单凭专业人员的主观判断存在的片面性。由于缺乏客观实际的样本数据,对神经网络的14个输入指标进行分级,利用Rand函数在各分级标准内随机生成2300个样本,从中抽取100个作为网络模型的检验样本。运用随机生成的训练样本,在设定隐含层节点为6、epochs=3000、goal=0.00001的条件下,采用6种常用的改进BP学习算法逐一训练网络,对比网络的训练结果,确定选取性能最好的的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出隐含层神经元数目的取值范围,再采用“试凑法”具体确定最佳神经元个数为8。根据网络的输入、输出样本、网络层数、各层神经元个数、学习算法、传递函数、性能函数等参数,运用newff函数生成BP网络,并应用MATLAB6.5编程,对BP网络模型进行训练,训练误差小于目标误差时,训练停止。应用检验样本仿真测试网络性能,结果表明构建的网络模型的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和BP网络模型评判溢油事故实例,二者判断的结果一致,可见构建的两种模型均能很好地判断溢油事故污染等级。一旦海上石油平台发生溢油事故,利用在线监测系统及基础数据库中的参数数值,对溢油事故污染程度进行评判,以便及时、快速地了解溢油污染等级,为采取溢油应急对策提供可靠依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其他文献
正如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六趋势》预言道:“亚洲必须摸索出一条一方面固守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道路——这种矛盾是所有文化都会遇到的挑战。” 回望岁月
复合污染是当今土壤污染的一种常见现象,有关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PAHs)和重金属(HM)的复合污染已有很多报道。本论文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苜蓿、红三叶草对菲
本研究选择浏阳河长沙县段的水体作为研究对象,2008年~2009年,分别对长浏交界处金牌村、榔梨新水厂取水口2个断面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水质进行监测,准确、全面地掌握了浏
主要探讨了一维矩形光栅的阿贝成像原理及空间滤波问题的研究,分别从实验上对一维光栅在阿贝成像原理实验进行各种空间滤波,从理论上讨论了一维光栅的占空比以及各级衍射波对
【正】 0.引言 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形成多年。六十年代中期,它在美国兴起,七十年代初得到迅速发展。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应当从语言与社会的
2008年,首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沪落成。经过10年创新发展,技术+金融+服务+文化“四轮驱动”不断转化产业发展动能,新闻出版基地(园区)已经成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业深入实施创新
报纸
<正> 照相乳剂中蛋白质分解物的增感作用早已为人们熟知。本文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这一增感现象,说明在第二成熟时卤化银晶体上所发生的增感过程。一、实验用颗粒分布极窄(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