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制宪的制度基础及其规范限度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iaoxi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制宪是当前欧盟宏观政治图景下最重大的历史性事件。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解欧洲制宪,就是理解欧洲一体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文以宏观视角观察欧洲制宪,在欧洲宪政模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理解制宪的可能性,在欧洲社会合法性的结构性困境中剖析制宪的有限性,在欧盟东扩的背景下发掘制宪的现实属性。 本文提出,欧洲法律秩序的宪法化主要是欧洲法院司法驱动的成果,它构成了欧洲制宪最坚实的制度基础;但是这样的宪政模式难以克服内生于其中的社会合法性缺陷,欧盟薄弱的社会合法性基础规定了欧洲不可能拥有一部完全规范意义上的宪法;当前的欧洲制宪从根本上说是欧盟既得利益集团为了缓解欧盟东扩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的政治策略行为,它对从根本上解决欧盟的社会合法性缺陷不会起到实质性作用。一部缺乏社会合法性基础的欧洲宪法,将使欧盟的运作模式更加僵化,这必然会给东扩后变得更加多元的欧盟带来新的政治风险。
其他文献
现有欧洲一体化理论大多侧重于一体化如何深化的问题,而对欧盟与外部行为体的一体化进程则缺乏说服力。故而本文在将欧盟界定为“准联邦国家”的基础上,借鉴政治学理论的合法性
预防性外交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是与联合国联系在一起的。它是联合国在维持国际和平的实践中独创的新思想,并被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冷战后加以系统化。预防性外交与我们平时所
日本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在60年代以经济外交作为突破口打开了非洲外交大门。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之后,日本多方位能源战略中非洲的地位显著上升。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
本文在详细解读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以其为理论工具,对热点问题——朝鲜核危机的爆发原因和解决前景进行了分析。 本文认为,朝鲜核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冷战结束后,国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现实主义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一直占据支配地位。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关系整合的动因,权力政治是国家间关系的主导性因素。20世纪90年代,强调观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