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血竭为百合科龙血树属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Lour.)S.C.Chen含脂木材经乙醇提取而得的树脂,在我国云南、广西及东南亚国家均有分布,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敛疮止血等功效,临床上作为血竭的代用品使用。龙血通络胶囊是本课题组前期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科技研制成功的治疗中风病中经络(轻中度脑梗死)恢复期血瘀证的有效部位新药,于2013年7月取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国药证字Z20130007,国药证字Z20130008),其原料药为龙血竭酚类提取物。我们前期对龙血竭酚类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并鉴定了 57个酚类化合物。为进一步阐明龙血通络胶囊治疗脑缺血的药效物质基础,本课题采用LCMS-IT-TOF技术对龙血竭酚类提取物中酚类成分进行导向分离,并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活化模型和缺氧缺糖/再灌注(OGD/R)诱导的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损伤模型对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活性筛选。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一、通过系统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剑叶龙血树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文献研究表明,剑叶龙血树中主要含有二氢查耳酮类、查耳酮类、黄烷类、高异黄烷类、高异黄酮类、二氢黄酮类、黄酮类、二苯乙烯类、黄酮寡聚体类等酚类成分,螺甾烷醇型皂苷、异螺甾烷醇型皂苷、呋甾烷醇型皂苷、变形螺甾烷醇型皂苷等甾体皂苷类成分,木脂素类成分,植物甾醇类成分和胆甾烷类成分;药理活性主要包括脑缺血保护、抗动脉粥样硬化、心肌保护、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抗糖尿病、抗菌、抗氧化、促进伤口愈合等。二、以LCMS-IT-TOF液质联用系统为导向,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UV、IR、MS、1H NMR、13C NMR、2D NMR等波谱分析技术以及X-ray单晶衍射法、计算电子圆二色谱法、圆二色谱法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龙血通络胶囊原料药龙血竭酚类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9个化合物,包括:4个黄酮三聚体类:剑叶龙血素N(1)、剑叶龙血素O(2)、剑叶龙血素 P(3)、dracophone(11);2个黄酮二聚体类:(-)-cochinchinenin I(4)、(+)-cochinchinenin I(5);4 个龙血树酮类:(7R,12bR)-7,10-二羟基-4,11-二甲氧基龙血树酮(6)、(7S,12bS)-11-羟基-1,10-二甲氧基龙血树酮(7)、(7S,12bS)-10,11-二羟基-1-甲氧基龙血树酮(8)、10-羟基-11-甲氧基龙血树酮(12);4个高异黄烷(酮)及类似物:(3S)-3,7,4’-二羟基-5-甲氧基高异黄烷酮醇(9)、(3R)-7,4’-二羟基-6-甲氧基高异黄烷(10)、7,4’-二羟基-5-甲氧基高异黄烷酮(13)、5,4’-二羟基-7-甲氧基高异黄酮(14);3个木脂素类:裂环异落叶松脂素(15)、丁香脂素(16)、刺五加酮(17);1 个黄酮类: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18)和1个孕甾烷类似物:androstan-1,4-dien-3,16-dione(19)。其中1~10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9为首次从百合科植物中分到,13、14、18为首次从龙血树属植物中分到。通过计算电子圆二色谱法(计算ECD法)确定了化合物4~8的绝对构型,化合物6的结构通过X-ray单晶衍射法进一步得到证明,通过与文献比对圆二色光谱确定了化合物1-3的绝对构型,通过与文献比对比旋光值确定了化合物9、10的绝对构型。此外,通过计算ECD法确定了课题组前期分离得到的7个黄酮二聚体的绝对构型。三、采用脂多糖(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模型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黄酮寡聚体类、查耳酮类成分能明显抑制脂多糖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释放NO,具有潜在的抗神经炎症活性。利用OGD/R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对酚类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黄酮寡聚体类成分对PC12细胞OGD/R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